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简历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年轻人能否用历史观点看问题
图为:黄旭华院士与华师一附中学生交流
“在离开家乡的漫漫长夜里,您有没有抹过眼泪?”“我自小学五六年级就离家住校,学会了独立,工作之后也有30年因保密原因没有回过家,没怎么抹过眼泪。1986年我的事迹公开后,母亲拿着报纸对儿女们说,‘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谅解,大家就认可了吧!
’听到这个的时候,我抹泪了。” 昨日下午,在华师一附中学术报告厅,黄旭华院士与学生的这个对话,让现场千余名师生无不动容。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曾经隐姓埋名30年的大家说,一些人遇到困难时表现出的敏感让他颇为忧心,“他们缺乏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能否多读一些历史?” 【大家名片】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192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先后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是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及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参与完成的导弹核潜艇研制项目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年轻人为何要把岗位工作做好 上个世纪,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当时全球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从1958年进入核潜艇研制团队,到1987年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30年隐姓埋名,黄旭华终于实现了儿时造船强国的梦想。
昨日下午,黄旭华院士应邀到华师一附中作科普报告。看到台下一千多张朝气蓬勃的面孔,他激动地说,“我们常说,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将以我为荣,我希望你们做到后面这句话。
” 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他说军工生产科研有四个特点:研究的对象属于高新技术,需要比较广泛扎实的知识面;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列入到最高级别的国家机密。 “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是沙漠,导弹发射的地方是戈壁,都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我们的核潜艇工作,也是在荒岛上起步的。”黄旭华院士描述说,那个地方风沙大,有同事曾打趣说:一年要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要刮半年。一到冬天,土豆烧白菜;一到夏天改了,辣椒炒茄子。
但大家都是以苦为乐,发誓一定要研究出核潜艇。 当时物质生活一贫如洗,科研手段和科学设施也是一片空白。大家研究的办法就是“骑驴找马”,“马比驴走得快,没有马先骑驴找马。
没有驴怎么办呢?迈开双腿上路,争取时间。”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是从算盘上跳出来的。他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算。 “讲这些旧事,是为了告诉年轻人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好好工作。
”黄旭华院士对记者说,现在一些同志,刚参加工作,就“站在这山看到那山高”,哪一个地方好,就往哪一个地方奔,工作不安心,学习没方向。“我们希望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首先你要把岗位工作做好。
为何?因为做好了岗位工作,你的才能就会得到体现,领导自然而然地会调整你的岗位,你也会不断地胜任更高的要求。” 国家动荡我们能安心读书吗 “学校要我题几个字,我写的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为何把热爱祖国放在第一位?”面对中学生们热切的目光,黄旭华院士讲起了自己的颠沛求学路。 年,黄旭华院士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俩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
稍大一些,他进入镇上的一所小学念书。镇上的那所小学只有初级部,没有高级部,所以四年级读完后,父亲将他送到远离家乡的汕尾,在一所教会学校继续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会小学停办。过了一年,沿海一些学校搬到山沟里面去,10岁出头的他也跟着进山。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到学校得走4天山路,当时脚上走出了血泡。教室是由草棚临时搭起来的,日本的飞机一来,他们就跟老师跑到较隐蔽的地方继续上课。
有时警报一天都没消除,他们就在城外饿一天,什么东西也吃不到。 “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社会上一些困难、矛盾比较敏感,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历史的观点,不太懂得历史。
你们没有经历过去我们受外国欺负、侵略的那种生活。”讲到这里,黄旭华院士停顿了一下,接着提高音量说,“你们要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国家还回到原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安心读书吗?能够有个人的志向吗?那都是空的,生命都保证不了,何谈个人呢?希望大家学点历史,然后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现在社会上的困难和矛盾,这样你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 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爱国青年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今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现场,黄旭华院士领奖致辞时字字铿锵。 事实上,黄旭华院士早先的志向是学医。
他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医生,但是他们没有读过正规的医科学校,靠的是传统的土方,一旦遇到了疑难杂症,往往就束手无策了。受父母影响,他在上高中前立志做个医生。但在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场面后,他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对于制空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决心改学工科,投身国防建设。
“我老家就在海边,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海面上游弋着的军舰,也知道制海权事关重大。所以当时想如果不能学航空,那就学造船,服务海军,反正都是对付敌人。
” 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不少中学生提问:“在您心中,怎样算是爱国呢?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爱国青年?” 黄旭华院士笑答:做一个爱国青年很简单。第一,要把你的志愿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第二,要把个人理想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记者罗欣 通讯员周军 汪义芳 张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