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止庵谈“生死观”在寻常时光里过得真切而结实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郑州12月8日电 (戚艺芳)许多人知道止庵其名,是缘于他严谨冲淡的书评文章.不同于以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书写,<惜别>一书的完成对止庵来说,是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转身与告别.<惜别>开启止庵人生"第三幕"每个人的"生死观"不尽相同,但不论人们理解怎样,这个话题在人们的观念中都略显"沉重".几天前,止庵带着他的<惜别>,与郑州的"书迷"分享他的"生死观&qu

人民网郑州12月8日电 (戚艺芳)许多人知道止庵其名,是缘于他严谨冲淡的书评文章。不同于以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书写,《惜别》一书的完成对止庵来说,是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转身与告别。

《惜别》开启止庵人生“第三幕”

每个人的“生死观”不尽相同,但不论人们理解怎样,这个话题在人们的观念中都略显“沉重”。几天前,止庵带着他的《惜别》,与郑州的“书迷”分享他的“生死观”。一开场,止庵便向读者们道出了写下这部作品的缘由。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死生的问题,直到五年前,我母亲去世,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更多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这本书中展现了很多‘生死观’的东西,是我这么多年思考沉淀下来的。”

《惜别》是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止庵说,这是他最私密,也最承载个人情感的一部作品。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多年来止庵一直陪伴着母亲,尽孝左右。

母亲的病故带给止庵极大的冲击,他形容此后的生活“有如生活在母亲的废墟之上”。这促使止庵要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下来。《惜别》中这样写道:“有一次去看话剧,忽然悟到: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

《惜别》便可说是止庵人生“第三幕”的开启。这是他与亲人的一场缓缓告别,也是止庵从书评人、编辑人,朝向创作状态的一次别具意义的转身。

平凡日子里实实在在的温度

多年之前,止庵的身份是一名医生,而医生看待生死是有别于其他人的。“因为学的是医科,所以我看待生死可能更加理性,我把它看做是一种生命的科学。因此,所谓的转世、轮回,我并不接受,尽管那算是精神上的一种洗礼。不过这两种不同的想法,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全面的思索生死。”

止庵研究发现,中国人的生死观先后三次受到过西方人的影响,“第一次是西汉年间,佛教的传入,那时候给人的灌输进来的生死观是轮回和转世;第二次是明代末年,当时传入进来的是天主教的思想,这次就有了天堂的概念,包括人们写的‘他往天国去了’,也就是受了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观念都给人以死后的精神寄托,能够让人逝去的遗憾得到弥补。”

作家乔叶在听了止庵的分享后,也谈了自己关于“生死”的理解。“我曾写过一部作品——《最慢的是活着》,作品中写了保守奶奶和叛逆孙女之间很微妙的关系,里面就表达了我理解的‘向死而生’,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有人问什么时候是自己最好的时代?乔叶认为,人间就是天堂,现时此刻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止庵的 《惜别》写母亲,写生死,都是关乎平凡人的存在状态。在《惜别》中,揉合着母亲的日记书信与止庵的感悟,生活的细节被怀揣出一种实实在在的温度,抚慰人心,也让我们重思:在有限的平凡日子里,我们是否也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有质量,有滋味,将寻常时光过得“真切而结实”?

作者简介:止庵,随笔、传记作家。出版有《樗下读庄》、《相忘书》、《周作人传》、《张爱玲画话》等二十余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