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如的女儿 续译“莎剧”的才女宋清如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宋清如是翻译家朱生豪的夫人,1912年春出生在常熟县西张栏杆桥日晖坝(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安庆村)一户富豪家庭.宋氏祖上曾出过"兄弟状元"."龙虎大将军"等,是个名门望族,宋清如排行老二,人称二小姐,又名青青.她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启蒙,读了大量古典诗文.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聪颖的天赋,宋清如先后考入苏州省立女中师范.苏州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受新思潮影响,她厌恶旧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官僚的腐败,在学校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在苏州女师读书时,逢"九一八"

宋清如是翻译家朱生豪的夫人,1912年春出生在常熟县西张栏杆桥日晖坝(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安庆村)一户富豪家庭。宋氏祖上曾出过"兄弟状元"、"龙虎大将军"等,是个名门望族,宋清如排行老二,人称二小姐,又名青青。

她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启蒙,读了大量古典诗文。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聪颖的天赋,宋清如先后考入苏州省立女中师范、苏州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受新思潮影响,她厌恶旧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官僚的腐败,在学校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在苏州女师读书时,逢"九一八"事变爆发,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出任罢课委员会秘书,领导学生罢课和抵制日货,还带领学生赴南京参加示威游行。在之江大学时,她是唯一的学生会女干部。

宋清如酷爱文学,才思出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诗文,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评价。当时著名的《现代》杂志主编施存蛰曾赞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称她的诗风和徐志摩相近,作小说则"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

在大学期间,宋清如和之江才子朱生豪相识,两人诗词酬和,灵气相通,彼此萌发了爱慕之情。大学毕业后,她先到浙江省湖州民德女中执教,并协助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工作。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后,她随全家内迁四川,先后在重庆北碚二中、成都女中任教。

1942年,在上海青年会礼堂与朱生豪举行婚礼。不久,随夫回到嘉兴,相夫教子,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辅助朱生豪从事莎士比亚戏剧集的翻译工作。1944年12月朱生豪病逝后,她茹苦抚孤,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同时承夫遗托,续译"莎剧"。

1945年春,她重返教坛,先后在常熟县中、嘉兴秀州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及杭州商校任教。在执教的同时,为了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她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完成了"莎剧"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1954年,翻译的"莎剧"重版发行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寄来了两万多元稿费。宋清如将稿费的大部分买了公债,其余的以朱生豪的名义捐献给了家乡人民。1955年,她决定"请长假"前往成都,"全职"从事编译整理工作。

在四川大学完成了整部《理查三世》和三部《亨利六世》以及半部《亨利五世》的翻译整理工作。因假期届满,还未译完的《亨利八世》只好带回杭州,利用教育之余完成编译。之后,她又利用一年时间,把全部译稿重新修订与校勘。就这样,一部数百万文字的世界名著,凝聚了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大半生心血,展现在读者面前。被鲁迅赞誉为"于中国有益""在中国留存"的浩大文化工程。

宋清如淡泊名利,只求贡献。晚年她把伴随了她40多个春秋的200多万字的朱译手稿全部捐献给国家,供热心莎剧的人们和专家学者研究之用。又整理出版了《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信集》一书。另外,她应嘉兴电视台邀请,在电视剧《朱生豪》中成功地扮演了自己晚年的形象,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的演出荣誉奖。

宋清如少小离家,虽身在异乡,但对故土栏杆桥一往情深。她所作的《双红豆》词中写道:"倚栏杆,怨栏杆,倚到何时方始欢,梦中相对看"。晚年她曾表示要回老家栏杆桥看看,可惜未能如愿。1997年6月27日,宋清如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溘然长逝,终年86岁。

参加追悼会的有嘉兴市政府、市政协、市文化和教育等部门的领导以及宋的亲属、学生和生前友好共200多人。"骚人译莎剧坛神韵当年寒门同吟;才女清歌文苑流芳今日化鹤重寻""早年怀诗笔江南留得清名在;晚岁抱莎译嘉禾独赖芳泽留"———悬挂在追悼会场的挽联,概括了宋女士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