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幼青死亡日记读后感 《死亡日记》姊妹篇作者和陆幼青妻子对话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再过两天--12月11日--是上海青年.<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去世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陆幼青以临终三个月前写下的<生命留言--死亡日记>

再过两天——12月11日——是上海青年、《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去世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陆幼青以临终三个月前写下的《生命留言——死亡日记》引起世人对生和死的大讨论。本月底,华艺出版社将再次推出一本与生命话题相关的书——《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昨天,陆幼青的妻子时牧言来到北京,和该书的作者张小木进行了一场关爱亲人、珍爱生命的对话。

《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的主角是一个把一辈子都交给了部队的老军人。在与癌症拼搏了四年零八个月之后,这位父亲在今年1月去世。这本书记录了一对父女在天堂门口即将分手时,在思想、感情上的关于生命的对话。

回忆起创作这么一本书的背景,张小木讲了父亲生病期间的一个故事。“2000年春节前夕,父亲已经知道了癌细胞已扩散,那时他近乎绝望,非常暴躁。农历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我突然发现父亲用手打自己的脸,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老军人能作出来的。

那个情景当时深深震撼了我,我决定开始了解父亲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状态和感受。”经过了这场死别后,张小木突然感受到,父亲已经不单是个威严的父亲了,还是她的一个朋友。“这都是通过沟通、对话得到的,因为父亲在同死亡作斗争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复杂的生理、心理状态,毫无保留地对我吐露了,于是我开始着手写些文字的东西。”

张小木坦言,她开始写作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出版。“我只是想通过记录父亲的人生片段和我们在最后时刻的交流,进行思考,来寄托我的哀思。写的过程中也有过怀疑,由一个普通的女儿去写一个普通的父亲,有什么人能关注呢?但是越写越意识到,我的父亲不仅是属于我的,他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因此父亲对我的人生忠告和他对人生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父女私人化的关系上,而是真正意义上人对生命的反思。”

陆幼青的妻子时牧言说自己开始是拒绝这次对话的,因为“亲人的去世,其实是在活人的心上留了一个伤疤,我很怕痛,不愿、不敢再去揭这个疤”。但是这个过程又是所有的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的,时牧言希望参加这个对话能给更多的人以启示。

“去年也有人说陆幼青是在炒作自己,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造成了我们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善于沟通,甚至不敢谈论死亡。其实,死亡并不丑陋、可怕,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在面临亲人走向死亡的时候,让他知道,虽然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他已经付出了,对社会、工作和家庭已经尽责了,他的一生活得很有意义,没有遗憾。能开诚布公地谈论死亡,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