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武的女儿 刘镇武:未来的中国军队呼唤更多大学生
十年前,每年只有2000名大学生参军入伍。但去年冬天,有130000大学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环球时报记者彭匡(音)采访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刘镇武将军,探讨了解放军招募新兵程序的变化及其对军队、年轻人的影响。
环球时报:招大学生入伍有什么好处?
刘镇武:无论是对军队发展还是对国防而言,更多的大学生入伍履行义务显然都是个好的信号。它至少有三点好处。首先,这会改善士兵的个人素质。部队的现代化和军事改革要求现代士兵受过更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操作信息化武器。以我作指挥官的经验看来,文化层次高的士兵能更快地掌握新概念、更快地适应新装备。复杂装备、高端技术和高学历士兵相结合,就能使更复杂的战术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力。
同时,招大学生入伍还提供了培训军官的新渠道。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培训军官:一种是任命表现优秀的士兵,另一种是通过军事院校来培训。两种方法都各有不足之处。向大学生开放渠道招兵就为军官培训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三,这一举措能在公众中推广国防理念。关注国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环球时报:现行的军官培训体系有什么不足呢?
刘镇武:提拔优秀军人是部队常用的一个办法。有的士兵服完两年兵役后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技能,被战友们看作是潜在的领袖,这样的士兵就有可能成为军官。但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士兵没受过高等教育,这就使他们在提升后难以成长为更高级别的军官。在排、连、营做指挥员时,他们表现优异,但被提升到团级时,他们可能就无法胜任了。
我们还通过军事院校来培养军官,他们上四年大学再加一年军事培训,这就是所谓的"4 1"。但这种做法的问题是,那些军事学员缺乏实际领导经验,他们的军事技能也不如那些优秀的士兵。作为军官,他们缺乏指挥下属的底气,甚至连自信都没有。
招大学生入伍的新方法就创造了新的可能。在这些大学生服过两年兵役后,再从中挑选军官就能避免以上两种选拔体系的弊端。这样的话,选出来的士兵既有军事经验,又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从而成为未来中国军队的理想兵源。
参军服役不是工作,而是责任。每个大学生都应承担这种责任。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士兵来说,继续留在部队并担任军官是个不错的选择,对部队也大有裨益。
环球时报: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当兵没有必要,而且太大材小用了。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镇武:这种看法目光短浅。这些人对国防的理解不恰当。他们甚至怀疑在和平年代需要军队做什么、把那么多社会资源花在军备上做什么。他们觉得,社会在没有军事力量保障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这种看法缺乏对大局的考虑。所有公民都要时刻牢记居安思危,招更多的大学生入伍有利于让更多人意识到国防的必要性。
环球时报:最近招大学生入伍是不是出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危机的考虑?
刘镇武:这种理解不准确。当兵不是工作,而是责任。招大学生入伍不是为了降低失业率。招大学生入伍在许多国家都是个普遍现象。有的国家要求他们上大学前或者是上完大学入伍。服兵役的时间从半年到一年半不等,或是更长。在这些国家,征兵制要求每人都要履行这一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强制性要求每年必须有一定额度的毕业生入伍。
不管学生们是在上大学之前还是之后服兵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都是好事。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士兵都来自高校。目前,大学生人口数量庞大,军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职位。
环球时报:对高文化水平的要求是不是也反映出我国现代军队在技术上的进步?
刘镇武:参军服役总是要接受更多教育的。在任何时期,接受更多教育都是更快掌握武器的必要条件。哪怕是打枪这么简单的事也要求掌握大量知识。例如,你能精准地射中一百米之内的东西,两百米能行吗?如果你一直都是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接受训练,天气糟糕的时候要怎么办?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了解。
社会公众对士兵和军官的形象普遍存在着误解。电影或电视剧总是把指挥官刻画成脾气暴躁、粗鲁、动辄斥责别人的人,但他们在现实中可不是这样的。在部队上,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军事行动不只需要军事科学,同时还需要心理学、气象学和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你还需要了解新型技术、武器。想做个好的指挥官,就得接受全方位的教育。
环球时报:对那些想当兵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刘镇武:我认为立志参军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崇高的目标。但这可不像开枪射击那么简单,是难得的体能和心智磨练。不管你是想留在部队当军官,还是想出去找工作,参军对于磨练性格、完善自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当兵还能教你一些让你终身受益的技能。(翻译:杜欣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