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投资高潮生:中国基金说是巴菲特做像索罗斯
当提起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基金,基金公司数量的激增、资产规模的壮大以及一批基金经理的扬名,在这一轮牛市中被放大。但是,在国内基金轰轰烈烈的前进途中,却有国外投资人士提出"中国的证券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的观点。
纵观欧美的成熟资本市场,除了呼风唤雨的对冲基金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基金名称和运作手法,以及很少听说的个别机构投资者类型。那么,基金究竟属于怎样的机构投资者,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还需要哪些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记者就此采访了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总裁高潮生,以进一步了解世界舞台上的机构投资者。
什么是机构投资者
《21世纪》:许多人已经将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划上了等号,可是在美国基金的种类比国内多,投资范围比国内广,同时还有许多资产管理公司、风投公司等也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机构投资者该如何定义?
高潮生:国内外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定义有着很大差异。
通常来说,与机构投资者相对应的是私人投资者即散户,前者投资资本来自机构,后者则是来自个人。从狭义上,机构投资者可以分为五类:规模第一的是退休基金,其次是慈善基金和家族基金,大学基金,保险基金以及信托基金;从广义上还应该包括不拥有投资资本但从事投资活动、业务的一类公司,也就是代客理财的金融理财机构,这包括共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以及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在中国A股市场,通常把共同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言人,而在美国,共同基金并不是证券市场的主角,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同。
在美国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公司是最早出现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的客户是前面提到的那五类狭义的机构投资者。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大量的私人投资者希望由专业团队为其进行理财投资,共同基金随之迅速发展,最初的模式是:共同基金聚集私人投资者的资金,然后将钱集中以基金公司的名义投向资产管理公司。
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发展演变至今,两者的业务界限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许多共同基金拥有专业的投研队伍去进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也开设了针对散户的营销部门,直接吸纳私人投资者的资金。
不过,目前仍然有保持着传统风格的资产管理公司,例如美国的两家著名公司--惠灵顿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和Alliance Capital Management Holding(AC),就只面向机构投资者。
国内在定义或者概念上有所混淆的原因是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与美国恰恰相反。
在国内先有基金公司,代表着私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近几年,随着专户理财、企业年金成为热点,少数基金公司已经在向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向延伸。
不过,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未来结局很可能和美国相同--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混合。
《21世纪》: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资金来源分别是散户和机构,这是否导致了同样作为机构投资者,它们的投资行为却会有不同?
高潮生:从定义上,已经可以看出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有着资金来源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投资行为大不相同。
基金比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大、资产配置完全、管理费用低,且更倾向于依赖专业的投资顾问,这些都是基金具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