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炳奎新浪 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吕炳奎
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吕炳奎先生传略 吕炳奎先生,1914年1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嘉定。
拜嘉定名医汪志仁为师,苦学中医。二十岁起,挂牌悬壶济世,成了一方名医。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血气方刚的吕炳奎弃医从戎,毅然投身抗日。
他变卖家产组织嘉定外冈游击队,指挥抗日屡建战功。皖南事变后,先后任中共海上抢运委员会书记,海上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委等职。为新四军采购的大批物资,运送大批革命干部去延安。他领导的海防纵队,曾缴获了敌人一艘坦克登陆艇,成为我军历史上拥有的第一艘现代舰艇。
吕老二十五岁入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化装成郎中的县委书记及影片《51号兵站》中“小老大” 的原型就是吕炳奎同志。
吕老的传奇故事2006年曾在中央台《新闻联播》 “永远的丰碑” 中和《电影传奇》节目中曾专题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吕老辞去江苏省委统战部长重返医林,担任了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委书记。
在江苏省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中医师资进修学校。他亲自出任校长。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中医系列教材。
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中医师资人才,从这里走出许多全国一流的中医专家,如董建华、程莘农、杨甲三、王绵之、颜正华、刘弼臣、印会河等,支援北京中医学院的教师达40余名。 1956年,吕老受命出任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长,成了中医界的带头人,被广大同仁亲切地称为“中医司令”。
在五十年代,曾刮起了一股排斥中医的歪风。吕老奋起抗击,保卫了中医。在四年中南京、北京、成都、上海、广州都先后办了中医学院。
1958年10月,毛主席在吕老起草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做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的批示。为保卫中医国粹,立下了不朽之功。
1962年,国家教育系统精简。拟砍大部分中医学院,吕老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报告,经过力争,全国23所中医学院保留下来,现今大多数发展为中医药大学。
在文革年代,吕老因支持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五老上书”,被打成“牛鬼蛇神” 加以批斗,本已身残的他又被打断两根肋骨,关进了“牛棚”。 1977年,吕老重新主持卫生部中医局的工作,他从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发展方针”。
同年,吕炳奎先生起草关于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由中央以文件形式下发,再次吹响了振兴中医事业的号角。
1982年,在湖南衡阳会议上,吕老明确提出中医院及中医高等教育,就是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发展方向。
他的观点,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及中医界的热烈拥护。他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投身医林七十余年,始终没有放弃行医济人。耄耋之年仍然才思敏捷,壮心不已。
1982年离休后仍然每日接待多批病人。他医术高超,被同仁誉为“中医泰斗当之无愧”。 1984年他创办了“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为中医培养了二万余后继人才。
相继创办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吕炳奎中医药研究院”等,他倡导中医带徒,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身体力行亲自带徒弟。致力于推进民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1年7月26日湖南省炎帝陵举办“全球华人炎帝陵寻根祭祖千年大典”上鉴于吕炳奎先生对祖国医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推举为国内唯一“华夏医学耀始祖之星”受赏者。
同时为吕炳奎先生在炎帝陵御碑园树碑立传。
2002年11月,89岁高龄的吕炳奎先生,仍在关心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写信给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挽救中医,刻不容缓”, 2002年12月20日致函温家宝总理,推荐中医领导人才。
在2003年“非典”期间,吕老组织知名中医专家成立了“非典治疗小组”,主动请缨,救治患者。90高龄的吕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为保卫中医而呼吁,再次强调:“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脊梁断了,中华民族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民族性,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堪设想的。
抢救中医,是现时对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大事,是不能再拖延的了。
”拳拳赤诚之心,感人至深。 2003年12月10日,吕炳奎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吕炳奎先生,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中医如生命,为之奋斗一生。
令世人敬仰,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