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超兄弟】马氏三兄弟:马识途、马士弘、马子超 百岁三兄弟 古今罕见事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世纪初,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有一户马姓人家,父亲马和琼,字玉之,其子女按照叔伯兄弟的排行,老三马士弘,老五马识途,八弟马子超.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已103岁.马识途也满了100岁,八弟马子超今年93岁,这三兄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852613.htm马士弘:积极抗日,解救521名被俘妇女马士弘本不叫马士弘.1911年出生的他,那一年正好是晚清民国交替的时期,发生了辛亥革命.父亲给他起的名为马干毅.马士弘这个名字是他小学老

上世纪初,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有一户马姓人家,父亲马和琼,字玉之,其子女按照叔伯兄弟的排行,老三马士弘,老五马识途,八弟马子超。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已103岁、马识途也满了100岁,八弟马子超今年93岁,这三兄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

bu.com/1/view-6852613.htm

马士弘:积极抗日,解救521名被俘妇女

马士弘本不叫马士弘。1911年出生的他,那一年正好是晚清民国交替的时期,发生了辛亥革命。父亲给他起的名为马干毅。马士弘这个名字是他小学老师起 的,根据《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当时他没有用马士弘,一直叫马干毅。直到1949年12月,那时的他是国民党军队少将副师长,随 同罗广文第15兵团在成都郫县起义。起义后,马干毅把旧名字改了,叫马士弘,就这样开启了他第二阶段的生命历程。

1934年,在北京上大学的马士弘耳闻目睹了日军侵华后,决定投笔从戎。适逢黄埔军校在北京招生,他便报名参考,并成为了黄埔军校第11期的学员。

1937年从黄埔毕业后,马士弘加入了当时由陈诚率领的第十五集团军,此后担任陈诚的警卫团团长达10年。其间,马士弘参加了淞沪会战、常德会战、石牌要塞保卫战等众多知名战役,始终奋战在抗日第一线。

在1943年的常德会战后期,时任副团长兼营长的马士弘,得知日军将俘虏的500多名中国妇女秘密关押在一处寺庙。冒着踏入陷阱的危险,马士弘带着几十 名战友冲进寺庙,将这批妇女成功解救。马士弘回忆说,当时他们一共解救了521名被俘妇女,“幸好当时日军是真的撤退了,不然我们就只有全军覆没。”

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日军的机关枪子弹擦着马士弘的额头飞过,“当时一摸全是血,旁边的副官为了保护我,下巴中枪,当场就牺牲了。”虽然受了伤,但马士弘考虑到前方战事要紧,只做了简单包扎后就立马赶回前线。而那颗子弹,也在马士弘的额头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新中国成立后,马士弘留在成都,担任了一系列军政要职。1970年代,他还曾出任成都市政协委员。

马识途:与大哥情谊深厚

马识途本也不叫马识途,1915年出生的他,原名是马干木,高中文凭上依旧用这个名字。

马识途也在抗日烽火中参加了革命。193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入党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去给周恩来物色一个小车司机。他到一个汽车司机工会去做秘书,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终于发现合适人选,顺利完成第一个任务。

马识途见到周恩来本人,已是数年之后。鄂西党组织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后,马识途忍着妻儿被抓捕的巨大痛楚,赶赴重庆红岩村汇报。费尽周折,马识途终于安 全抵达红岩村,汇报完后准备“下山”时,领导对他说:“今天周副主席刚好在山上,你前去向他告辞吧,他是很关心山下的同志的,特别是鄂西回来的。”

第一次见面,周恩来与他热情握手,随后,马识途还坐上周恩来的专车下山,特务的吉普车一路跟踪,司机机敏地先是和对方拉开距离,半途在一个急弯处急刹车,马识途就势跳下车,钻进路边坟山里,安然脱身。

马识途是一名老地下党员,和特务斗智斗勇,九死一生。在做地下党工作时,为了掩护,他不断更换自己的职业,当过街边摊贩、教员、小公务员……

走上不同的道路,却丝毫没有减少兄弟之间的情谊,马识途说:“三哥自小就和我亲密,虽然他从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嫡系部队,却是以一个抗日军人自命,在政治上也采取中间态度。我们虽然信仰不同,但兄弟情谊从来没有生分过。”

确实,兄弟二人一直在互相帮助对方。

1935年,马识途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因为宣传抗日被殴打,被抓进了监狱。马士弘闻讯后从江苏丹阳赶到扬州,在当地工作的军校同学帮助下,把马识途救了出来。

1936年,马识途考上了中央大学,恰逢马士弘生病住进了南京的医院,马识途就每天下课到医院服侍哥哥,直到他痊愈。1941年中共鄂西特委出事后,马士弘奉父命专程到重庆,想尽办法和马识途取得了联系,护送他回忠县老家隐蔽。

1949年年底,马士弘所在的国民党兵团在成都起义。1950年1月1日,他作为联络官到成都解放军司令部报到,走进司令部,就看到了马识途。从1941年两兄弟相聚后,这一别就是9年。这次见面,惊喜交加又五味杂陈,两兄弟相拥而泣。

解放后,马识途知道三哥在大学学过经济,认识一些工商界知名人士,就介绍他去了成都工商联。从此,他脱下军服,加入了成都的经济建设行列。

马子超:一生与电影为伴

马子超,其人生旅程很大一部分是和成都电影院的发展重叠在一起。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成为蓉城很多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马子超就在这个时候升入初中,开始接触电影。1933年,马子超刚读初中一年级,仲夏 的某一天,他在当时位于人民公园的大光明电影院接触到人生中第一部电影,“具体看的什么已经忘记了,但应该是一个武侠题材,因为我那段时间痴迷于武侠小 说,看完电影兴奋了一个星期。”

1951年下半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马子超被分配到人民电影院担任经理一职。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马子超 还清楚记得,人民电影院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质量自然是差多了,但是从当时的实际 情况看,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很高的,最主要是人们开始有个体面的地方可以打发闲暇时间。”

当时,在马子超的努力下,人民电影院还引 进了不少国外的影片,大多是苏联电影,尤其以英雄人物和战争题材为主。“当时经我之手上映的就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卫国战争》《列 宁在十月》《保卫斯大林格勒》等。”马子超还记得,刚开始放映电影的时候,影院里场场爆满。

(据《法治周末》《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