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简介 错杀新四军名将高敬亭:蒋介石批准 毛泽东反对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党委书记、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等职。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他与中央失去联系,在极其困难条件下,重建红二十八军,勇敢地担负起全面领导边区党、政、军的重任。
抗战爆发后,高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奋战在华中抗战一线。由于受错误路线影响,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在安徽肥东县青龙场被错杀,死时只有32岁。今年是高敬亭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祭奠之。
鄂豫皖的斗争
1932年11月,反“围剿”失利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为坚持斗争,鄂豫皖省委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下辖七十四师和七十五师,高敬亭任七十五师政委。1934年1月,高敬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9月,出任中共皖西北党委书记,统一领导皖西北的党政军工作。
1934年11月,按照中央指示,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主力执行战略转移,高敬亭则被安排留下坚持斗争。由于时间仓促,鄂豫皖省委没有来得及当面通知高敬亭,只派人送来了指示信。在信中,省委责成高敬亭新建鄂豫皖边区党的领导机构,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此时,鄂豫皖边区红军不足2000人,且正被分割包围在仅存的几小块苏区内,革命面临严重危机,失败的情绪一度弥漫在整个鄂豫皖边区上空。在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高敬亭以大无畏的气概挺身而出,在失去上级指示和援助的情况下,承担起了在当地全面领导继续反抗国民党武装斗争的历史重任。
1935年2月3日,红二十八军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的金家大屋宣告成立,高敬亭自任政治委员(未配军长),下辖八十二师和一个军直属手枪团,全军仅1400余人。
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自成立之日起,尽管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曾遭到过损失和伤亡,但始终保持1000多人的主力部队,英勇地打击了敌人,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从1935年6月开始,红二十八军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民党的“两个月清剿”计划失败。同年8月,高敬亭率部到达鄂东北麻城县余家冲,在军阀夏斗寅的家乡将地方大小反动官吏及反动地主、民团劣绅全部惩办。此事震动了整个鄂豫皖,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夏斗寅闻此讯,亲自到南京找蒋介石告状。不久,敌总指挥梁冠英被撤职查办。
此后两年间,高敬亭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队伍继续转战鄂豫皖边区45个县,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创造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政治上,部队建立各级党组织,建立政委制度,团以上设政治部。军事上,坚持了红二十八军能散得开、收得拢、打得赢、拖不垮的方针;确立了“敌情明则打、地形有利则打、伤亡小则打、缴获多则打”,反之则不打的“四打四不打”原则。
地方上,在鄂豫皖边区组建起111个便衣队,做到“主力红军与便衣队结合,山区作战与平原作战结合,内线与外线结合”。
国民党豫皖绥靖公署在检查其“清剿”失败原因时,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皆缘此等赤匪,多为本地土著,所到之处,又有人从而勾引通窝,以致行动自由,飘然不定,兵来匪去,已成惯伎。”
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所部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数十个团,成功地歼灭其18个整营加15个整连,共约5千余人,自身也发展到3100余人。到1937年,在边区22个县建立起游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称赞“红二十八军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1938年春,周恩来在武汉接见了高敬亭,当面夸奖说:“中央红军长征后,你们在十分艰苦、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你们功绩很大。在敌后保存住这样一支红军部队,这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