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萍老南京混沌 展现"老南京"生活 非遗南京泥人后继乏人
提起泥人,人们都会想起天津泥人张或者无锡惠山泥人,其实,南京本地也有泥人这个非遗项目,而且已经是省级非遗项目。
昨天,由南京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的《塑艺人生——黄建强南京泥人精品展》 在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临展厅开展。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黄建强告诉记者,南京泥人目前后继乏人,传承上有困难,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回顾 创始人是几位名画家
姿态各异的脸谱人物、神情生动的李逵张飞、玩跳绳的孩子、划旱船的民间艺人、正在打老虎的武松、表演转碟的杂技高手、各种可爱卖萌的小动物……一件件南京泥塑小品活灵活现,令人爱不释手,很多市民观看后惊叹:没想到南京也有不亚于无锡的泥人工艺门类。
南京的泥人起源于何时呢?据记者了解,从南京出土的汉、晋、南朝等历代陶俑文物看,南京地区千年以前就有捏泥塑。民国时期,有些从北方逃荒至南京的外地艺人,栖生在朝天宫的冶山道院,为了糊口,他们用冶山的泥制作泥塑出售。
1963年,田原、柯明、高马得等南京画家,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多次到无锡泥人厂参观,他们还携带了一些无锡黑泥带回南京,利用工作之余自行创作。同年11月,南京市工艺美术作品赴北京展览,三位画家的泥人作品也同时参展,受到了好评,时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雷圭元评论这些南京泥人:“粗看像北京泥人,细看起来又不然,又有些无锡和日本的味道。
”南京泥人一炮打响后,南京工艺雕刻厂专门成立了泥人生产车间,开创了南京泥人这一工艺美术项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泥人十分红火,一度远销海内外。
题材 再现老南京生活
此次展出的,是南京泥人代表性传承人——黄建强老师的作品,分为动物、人物、戏曲三大类,约400件。
今年74岁的黄建强,当年师从宋文治、田原、柯明、高马得等画家,学习泥人捏塑技艺,退休前长期在南京工艺雕刻厂负责彩塑泥人的创作和生产。他的作品风格纯朴、色彩明快、以神传真、雅俗共赏。
从黄建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南京泥人的题材非常广泛,着眼日常生活,比如很多昔日南京孩子的生活场景,如放鞭炮、跳牛皮筋、滚铁环,都成为泥人的内容,很容易勾起“老南京”儿时的记忆。
黄建强也很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有一次,他在莫愁湖车站等车,天正在下雨,他看到旁边一个大女孩给另一个小女孩撑起雨伞,精心呵护。她们可能是姐妹,也可能是同学,这一幕打动了黄建强。
回到家中,黄建强连忙取出泥巴,开始捏塑,很快两个小姑娘打着伞的泥塑作品就完成了,他将这个作品取名为“友爱”。
风格 有独特的“文人意趣”
专家介绍,南京泥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南京小彩塑”,从“小彩塑”三个字就能突出南京泥人的特点:以小巧、简练、纯朴、明快见长,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有明显的不同。在题材上,则多反映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在色彩上,追求装饰效果,“三分塑七分彩”,以写意见长,强调夸张变形,追求幽默、生动、诙谐。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学家周积寅教授曾撰文称,南京小彩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可以和具有悠久历史的无锡惠山泥人相媲美。
特别是一个“小”字,业界对南京泥人有“小如豆,大盈寸”的评价,虽然“小”,限制了一些艺术语言的表达,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提升了艺术语言。
《南京传统手工艺》一书评论,由于南京泥人的创始者是田原、柯明、高马得等著名画家,他们或多或少地将自身的审美观融入作品之中,这又使得南京泥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意趣”,在泥塑形象之外还有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感觉。
现状 仅有几位艺人在传承
不过,曾经一度辉煌的南京泥人也面临着尴尬境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原来依附于南京工艺雕刻厂的南京泥人产业,由于利润的微薄、市场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泥人的主要传承人就是黄建强,他还带着两个徒弟。平时,黄建强坚持到南大、晓庄学院等高校授课,宣传南京泥人,但是,和其他非遗门类如剪纸、竹刻、金箔等相比,这个省级非遗项目有点“惨淡”,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知名度不高,“我们举办这个展览,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门诞生于南京的非遗艺术,呼吁加强对这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黄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