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儿子 世纪广东学人姜立夫——一介夫子立数学岭表津门延泽长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键词:学风细致 批改学生作业,连英文词汇都帮着改 亲历者讲述:姜立夫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是从细微之处做起的.当时岭南大学很多都是全英文的教学,

关键词:学风细致 批改学生作业,连英文词汇都帮着改 亲历者讲述:姜立夫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是从细微之处做起的。当时岭南大学很多都是全英文的教学,姜立夫老师连我们的英文都改。有时看到作业上全是红字,吓了一跳,以为都做错了呢,后来发现很多都是英文写错。

搞学问,必须严谨,必须一丝不苟。这是几乎所有学问名家都具备的品质。对于数学这样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丝不苟几乎成了每个数学家都得具备的素质。 姜立夫先生的得意弟子吴大任曾回忆说,姜老师在最基本的方面都很注意,例如他在教解析几何和高等几何时,就要求学生都用方格纸做练习,书写要端正整洁,叙述演算要条理清晰,画图的时候,连每条线的粗细都有讲究,铅笔的直线粗了一些,他就会给你指出来。

几何图形的要求也很严格,作图力求准确、清晰、富有立体感,他认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 不光在要求学生方面,姜立夫先生对自身授课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的学生林伟教授回忆说,读一年级时听姜立夫先生教授的解析几何课,他的“讲课层次分明,论证严谨,分析周密。他十分注意作图,作图时一般是徒手,图形画得十分准确,只有画投影(即射影)几何中的复杂图形时,才用直尺。

常配以鲜明的颜色粉笔,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对象。加上他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十分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姜立夫先生上课从不哑场。哪怕在黑板上书写或者作图的时候,他也不中断解说,连每个数学记号都边写边念。

讲课有时有教材,没有教材时,常常只在一两张废日历纸上记下简略的提纲。但他永远是离开教材或提纲讲解,教材、提纲只起备忘作用。据他的学生陈回忆:“姜先生上课,只带一张写了提纲的日历纸。他讲课非常清楚简洁,板书也整齐,记笔记很方便。

他从国外订购了一套几何模型,有时会带上一个模型上课,对学生了解空间及作图有很大帮助。有一次他讲到极有意思的地方,忽然把右脚向左脚一并,同时叫上一声‘Allright!

’,搞得大家也都兴奋起来。” 关键词:学术基础 确立数学名词标准,非大学问家不能做 亲历者讲述:数学名词这种事情,看起来很不起眼,好像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非大学问家不能把这类事情做好,因为这是最基础、对所有人都有帮助的事情。

我后来看陈寅恪传记,写陈老先生曾做过元朝时的什么年代,对应西元什么年代,这样一个表格。这个东西非常难做,你现在如果一查错了,所有人就糊里糊涂了。姜立夫先生这种最基础的研究,其实也是他对中国数学很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数学最早的传播者之一,姜立夫先生最大的贡献除了培养出一大批闻名中外的数学家,不得不提的是由他和他的妻兄胡明复所主持的中国现代数学词汇汇编。

其实当年不仅是数学界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几乎整个自然科学界都面临类似情况。蔡元培先生就在《医学名词汇编》序言中写道:“科学愈精深,名词愈繁复。吾国研治科学稍后,势须畅外释籍以为基础;惜译界不相联络,所译名词,人各不同。

整齐而划一之,其功至矩。……盖以纷纭庞杂之各科学名词,欲使之同条共贯,引用便利,绝非一手足一朝夕之事……” 数学界的标准中文名词,由于时代的变迁与数学的发展,一些旧译名已显得不够妥当,且原有译名在数量及范围上早已不敷于用。

此外,由于“译界不相联络,所译名词,人各不同”(蔡元培,《医学名词汇编》序,1931年),使现代数学的准确理解与有效传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在1918年时,以原医学名词审查会为基础,由教育部及各学术团体派代表参加,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领导与组织科学词汇的审定。

1923年7月,科学名词审查会开始审查数学名词,而姜立夫先生和胡明复先生,正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

他们为制定词汇草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对所收入的7000多个数学名词全部给出中英文对照,而且尽可能同时给出相应的法文、德文和日文。草案选用词汇广泛而不生僻,博取古籍和各国之长而自成体系,其审定原则也颇为精当,“例言”中特别举例说明这些原则:“‘虚’,‘实’,‘复’,‘整’,‘分’,‘常’,‘变’,‘全’,‘偏’等字,类皆有专用之义,他处均避之。

”“‘次’,‘级’二字,又‘叙列’,‘级数’,‘连级数’三名词,世多混用,即西文原名亦然。

今特分别指定,不予通融。”“‘无限’,‘无穷’,‘无尽’三字用法各异。如此之例尚多,不具举。” 由于他们的国学根底深厚,工作极为审慎、周密,所选用和拟订的词汇大都十分准确。

比如,姜立夫先生当时所在的南开大学“算学系”,经过审定之后,“算学”就被改称为“数学”。因为自宋代以来,中国数学界一直是“算学”、“数学”并用,但从含义上来看,“数学”显然比“算学”的所指范围更广。

科学名词审查会和中国科学社对上述数学词汇的审查持续了8年之久,分4次审查完毕。1927年6月,胡明复先生不幸溺水逝世,以后的起草工作就由姜立夫先生完成。为了便于整理和进一步修订,他将全部词汇制成卡片,可惜由于人力不足,补齐法、德、日文词汇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这部数学词汇虽然只限于纯粹数学方面最基本的内容,却已构成今日整个数学词汇的基础。1938年以后的20余年间,数学词汇曾几度补充修订,姜立夫先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中国现代数学词汇体系的确立,“其功至巨”,姜立夫先生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无愧为其主要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