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卿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名家韩俊卿
旧时,十来岁甚至五六岁的儿童登台演戏屡见不鲜,各地涌现出不少六岁红、七龄童、八岁红等童伶,且颇受观众欢迎。河北梆子旦角韩俊卿,1928年在天津成名时13岁,已经属于"小老艺人"辈分。
少年时代的韩俊卿聪颖好学,一段唱腔听别人唱几遍,就能够仿唱,一出戏看上几回,连过场带戏词都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她学戏入了迷,无论青衣、花旦、刀马、彩旦,见到什么都学都练,这为她后来成名奠定了基础。
韩俊卿在天津红紫不久,意外生了天花。为维持全家生活,顾不上诊治调养,仍日夜两场演唱,疲劳过度把声带唱坏。张嘴只有中低音,高音十分沙哑。韩俊卿没有气馁,嗓音不佳,她改演《辛安驿》《采花赶府》《翠屏山》等以做派为主的花旦戏,扬长避短。《采花赶府》中,张府丫鬟牛文嫣羡慕贵族生活,在花园里以夸花作暗喻,引诱张员外遭到斥责。但她不死心,扯破衣衫抓乱头发,到老夫人面前谎称被张员外调戏,乞求老夫人收留她。韩俊卿扮演的牛文嫣,一瞬之间喜怒哀乐变化纷繁,装哭扮笑既真实,又有艺术夸张,神情姿态妩媚动人。牛文嫣采花时的举手投足,她更是运用"手彩",一只手舞弄手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只手向前猛地一翻腕,一朵鲜花突然在手中出现,连续四次,红、粉、白、黄四种颜色,速度之快,手法之巧,博得观众满堂喝彩。
韩俊卿一面表演花旦戏维持生活,一面尝试嗓音变坏后新的唱法。她认为,演员的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嗓音高低并不等于演唱技法的优劣。她唱戏不以声腔高亢取胜,而专在低回委婉上下功夫,扬宽音、厚音、中低音之所长,避高音嘶哑之所短。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一种行腔多在中音区、本工(真声)与背工(假声)结合使用的演唱方法,旋律平易淳朴,感情深沉真挚,既长于叙事,又适宜抒情,许多唱段经她唱来,浑厚饱满,声韵苍凉,颇有味道。在技巧方面,她严格控制气息,留有余量,拖腔时音断而气不绝。对于声音的虚实、收放、轻重、疾缓这八个字,把握得很到位。她经过不断的改进实践,终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特色独具的河北梆子韩派,在剧坛的影响极其深远。
1952年文化部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3个剧种几十个剧团参加,韩俊卿主演《秦香莲》,获得演员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韩俊卿"文革"中死于非命,终年51岁。生前任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天津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今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韩俊卿百年冥寿,特撰小文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