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娜(王炳南夫人)的民国政府防空洞出入证
原标题:王安娜(王炳南夫人)的民国政府防空洞出入证。
“对空猎手”——高射机枪是重庆空战防止日军低空袭击的秘密武器。
(本栏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摄)
抗战时期进防空洞躲避“大轰炸”还需要凭借“通行证”?抵御敌机低空袭击的“对空猎手”长啥样?抗战军人当时寄回的家书里又写了什么?这些谜团,都将在三峡博物馆9月重新开展的“抗战岁月”展里揭晓。
8月25日,本报记者提前来到关闭打造近1年,并刚刚完成布展的抗战岁月厅进行打探。此展厅重新打造了“战时首都”、“统战舞台”、“东方堡垒”、“不屈之城”、“胜利之城”五大展区。在全新的展线规划中,即将亮相的300余件抗战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在公众面前揭开“面纱”,其背后更是掩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抗战“二三事”。
1、“对空猎手”曾是牵制 低空日机的秘密武器
抗战时期,“大轰炸”是令重庆人民夜不能寐的噩梦。面对一次次恐怖的空中突袭,除了躲进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外,重庆方面还组建空军部队阻击敌机的侵袭。其中,有一件“秘密武器”担负起射击低空飞行的敌机的重任——高射机枪。
在库房中,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架即将亮相的高射机枪“真容”。这个被三脚架支立的“大家伙”,高近1.4米,长约1.7米,黑色的钢质外壳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有趣的是,通过摆弄、旋转其12.7毫米口径的枪杆子,高射机枪还能形成近80度的最大仰角,“虽然部分原来的构件已被卸载、改装,但装上子弹它还能射击。”三峡博物馆研究员李金荣说。
据考证,这把高射机枪是由重庆国民政府21兵工署制造。李金荣告诉记者,其制作技艺是按照前苏联重机枪的图纸仿制而成,可用来射击800米高度以内的低空飞机,在1500米的斜距离内可射击空降兵。当时的高射机枪士兵想要“驾驭”它,必须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人负责弹仓的补给,另一人则控制瞄准射击。“这家伙理论射速是每分钟560至600发,战斗射速通常为80发,其后座力十足,连续射击,能把人震得往后弹。”
高射机枪部队曾遍布重庆南岸区的黄山、重庆渝中区的虎头岩以及广阳坝机场等六个防空阵地。“当时有人把它称作‘对空猎手’,正是因为一架架高射机枪的英勇阻击,让敌机根本不敢贴近地面投弹轰炸,让国民政权在8年艰难的抗战岁月都没有投降。”李金荣说。
2、进防空洞 需带专属“通行证”
“大轰炸”时期,要想进入防空洞躲避还需要“通行证”?本次展览中,来自法西斯策源地德国的著名反法西斯女战士——王安娜使用过的“防空洞出入证”也首次现身。
王安娜是谁?“她是第一位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外国女性。”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朱骏介绍,她曾著有《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在重庆抗战期间,作为“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核心成员,曾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协助宋庆龄、邓颖超在云南地区运输送往重庆的军火,并多次掩护中国士兵逃脱敌人的“虎口”。
记者看到,展柜中的“防空洞出入证”保存完好,上面除了贴有王安娜褐发青衣的照片外,以繁体字清楚地写着姓名、“中华民国三一年六月”(民国时间,即1942年)、第0016号等基本资料。
那么,当时进入防空洞一定要用到“通行证”吗?
“当时发布‘防空洞出入证’是为了市民更有秩序地躲避空难。”朱骏解释说,王安娜的出入证属于规格较高的“通行证”,配与有一定身份的人士。而普通市民使用的出入证多以徽章、臂章等为主,每一个出入证上都标有对应防空洞的编码。据考证,这些编码是按照市民居住地与防空洞距离的远近来编排,这样可以防止避难时不必要的人群拥堵。“但根据实际的紧急情况,没有出入证也不会真的禁止市民入洞避难。”
3、弥足珍贵的家书 未能写到抗战最后
“儿子身体康健,一切事都好,如今情势紧急,儿子即将奔赴前线,望母亲大人保重身体……”这是一封抗战时期重庆军人周宏发写给亲人的家书。泛黄的页面虽有些许破损,但从右至左的竖排字迹依稀可见。
博物馆是如何发现它的?“约6年前,周宏发的亲人在重庆江津老家中的一个铁盒中发现了家书。”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艾智科告诉记者,盒中当时共有10来封家书,其中好几封的信封上写有“理发店转”、“乡站转收”等字样。因寄信地址多是来自一家伤病医院,博物馆的专家推断其是在医院养伤之时所写。
周宏发在信中提到自己与当时被“抓壮丁”不同,他是参加爱国人士当时在育才学校举行的抗战宣传会后,自愿奔赴战场的。经考证,家书中许多内容是记录周宏发参加常德战争的事情。
遗憾的是,周宏发的家书并未能写到抗战胜利的最后。“到抗战后期,他的家书突然杳无音讯,其是否战死沙场、踪迹何从都暂无线索考证。”艾智科说,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抗战岁月中,亲笔家书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重庆市民的日记、抗战亲属的粮券等众多抗战文物,都真实还原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军民义无反顾的抗战精神,以及对亲人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