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时代周刊 吴仁宝打造华西村奇迹 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昨晚赶到当地,了解吴仁宝治丧情况 15日晚他还要看两会新闻晨报特派记者 吴磊晨报特派记者 张源 晨报记者 张岂凡原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3月18日18时58分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在华西村,老书记去世的消息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尽管老书记的病情大家很早就知道,但一向乐观的华西人,还是觉得噩耗来的太过突然.昨晚,不少华西村的村民都守在老书记家门外,想送他最后一程.昨晚11点多,哀乐队的成员陆续赶到吴仁宝家中.不久,哀乐就在华西村的夜空中

记者昨晚赶到当地,了解吴仁宝治丧情况 15日晚他还要看两会新闻

晨报特派记者 吴磊

晨报特派记者 张源 晨报记者 张岂凡

原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3月18日18时58分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在华西村,老书记去世的消息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尽管老书记的病情大家很早就知道,但一向乐观的华西人,还是觉得噩耗来的太过突然。昨晚,不少华西村的村民都守在老书记家门外,想送他最后一程。昨晚11点多,哀乐队的成员陆续赶到吴仁宝家中。不久,哀乐就在华西村的夜空中隐隐传来。同时,用于治丧的一些用品也陆续运到吴仁宝家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吴仁宝的遗体告别仪式预计将在3月22日举行。

[荣誉]

打造华西村奇迹,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吴仁宝,1928年11月17日出生在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身农村的吴仁宝放过牛、贩过布、种过田,断断续续念过几年私塾。26岁那年,吴仁宝正式参加工作,任职江阴县华士人民公社瓠岱乡政府财粮委员。工作3年后,吴仁宝回到了村里,被推选为瓠岱乡二十三社党支部书记。瓠岱乡二十三社就是华西村的前身。

从此,吴仁宝在华西村一干就是一辈子,在随后升任江阴县委副书记、书记,江阴市人大副主任期间,吴仁宝仍然兼任着华西村党委书记的职务,在2003年退居二线后,他继续以华西集团副董事长的身份耕耘在这片热土上,并在这里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自1961年建村以后,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庄,从村民吃不饱饭,逐渐蜕变成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8.5万元的超级企业集团。华西村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而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吴仁宝本人生前也经常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而他的成就还名扬海外,曾在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吴仁宝昨日逝世后,新华通讯社随即发出讣讯,这或许也是对于这位“村级”干部成绩的一种肯定。在讣讯中,吴仁宝被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卓越的带头人”。

吴仁宝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1995年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农村新闻人物等称号。

[争议]

周边村与中心村未同富,管理采用家族式

最近几年,华西村不断增多的高楼建筑让它的名声更加响亮。16年前投资上亿的金塔、耗资25亿元新建的328米高的中国第八大高楼、价值3亿元的“金牛”、直升机“空中游华西”项目、1:1仿建的天安门……这些“炫富般”投入为华西村带来了“观摩经济”。而吴仁宝生前每天上午在民族宫礼堂所作的报告,更是成为华西村最大的旅游“景点”。

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争议也一直围绕着华西村和吴仁宝。由于周边村尚不如中心村那般富裕,村民对耗巨资建造高楼建筑颇有微词,“华西不是总说共同富裕吗?我们现在也是华西村的村民,为什么这些钱不拿来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

而因为财富差别,华西村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最底层的,是那些远道而来打工的年轻人,每个月800-1000元工资,住在没有抽水马桶的集体宿舍里。稍微富一些的,就是周边村,没有持股或者少量持股的村民。最富裕的自然是中心村村民。

另一方面,吴仁宝在村里的地位也常常被人们提及。不仅是吴仁宝长期占据华西村一把手的位置,他的后代、家人也在华西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华西村的政治体系中,吴仁宝的长子吴协东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兼华西集团总经理,负责房地产行业;次子吴协德是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掌管冶金等行业;三子吴协平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四子吴协恩则继承了吴仁宝的位置,是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女儿吴凤英亦是党委副书记。

此外,吴仁宝孙媳、吴协东儿媳周丽是华西村党委第一副书记;孙女婿孙云南,也是党委副书记。吴仁宝孙女、吴协东幼女吴芳去年3月刚刚出任江阴市副市长。

而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引述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 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

[现场]

昨天晚上,晨报记者驱车赶到华西村,已经有一些媒体记者赶到,要求采访,但未获得同意。用人头攒动来形容彼时的吴家并不为过,面色沉重的男女老少在宅院内外驻足或低语。吴仁宝的这处居所已有20多年历史,当华西人早已全部住上别墅,老人还坚持住在这里,并据此留下了他那段著名的话:“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屋内的布置极为简陋,但随处可见的报刊书籍和几乎挂满了每堵墙壁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照片多是吴仁宝几十年来与村民、来访宾客以及各级政府官员的合影。

华西村方面给了记者一些有关吴仁宝的病情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吴仁宝1月6日由于感到身体不适,做了CT检查,随后将体检单送往上海分析。经长海、华东、华山等医院的专家医生会诊后,专家一致建议:吴仁宝年龄偏大,病情又比较严重,只能保守治疗。

他的子女当时就建议他去医院治疗。但吴仁宝拒绝了,说年底很忙,等忙完了再去。后经过子女的再三劝说,于3月6日早上前往上海华东医院医治。一进医院当天,立刻就收到三张病危通知书。其后8天内,经医院全力抢救和治疗,仍效果不明显,病情日益加重。

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并结合他的身体情况,于3月13日深夜11点回到华西村。这些日子里,前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

在村干部的介绍中,吴仁宝在最后时刻依旧关注着国家大事:3月15日晚上,吴仁宝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示意要了解当天的新闻。当身边人将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有关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全国两会情况读给他听的时候,他突然非常平静,听完以后就睡着了。3月16日凌晨一醒来,就问村里的负责同志,这个月的经济效益如何?大华西的规划实施如何?

吴家人说,灵堂的设计早已完成,预计一夜间就可以布置完成。“明天开始,我们就在这里为老爷子守灵,外人也可以过来,送他最后一程。 ”

华西村是如何崛起的

吴仁宝执掌江阴华西村50多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华西之路”。虽然一直饱受争议,吴仁宝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忠实地走着共同富裕之路。

在浮夸年代当“做煞大队”

1957年,吴仁宝刚上任就遇上了“大跃进”。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报道,在一次报产量放卫星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支部书记报亩产2000斤,第二个有3000斤……最后数字竟到了1万斤。而吴仁宝报出的数字是:3700斤,但这数字,也是虚的。

事后,吴仁宝想,他亩产万斤是假的,我亩产3700斤不也是假的。不实事求是,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这段经历在此后被吴仁宝反复提起,并结合着他著名的论断“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1960年,华西遭遇罕见自然灾害,亩产锐减。为了缩减规模以便管理,吴仁宝多次提出分拆管理,但未得允许。1961年10月,吴仁宝乘公社党委主要负责人外出,将公社拆分,华西村(华西生产大队)由此而来。

此后,华西人在吴仁宝带领下,顶风雪、冒严寒,战天斗地,被人们称为“做煞大队”(意为“干活苦死了”)。到1972年,华西搬掉了984条田岸,削平了57个土墩,填平了39条废河沟渠,把原来1300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实现亩产突破一吨。华西村的名声也随之传开。

尝试乡镇工业开启富裕路

如果说吴仁宝只是在土地上刨食、在改造山河上“做文章”,那华西村最多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真正让华西人走上富裕之路的,是吴仁宝大胆、巧妙而又坚定地开始尝试乡镇工业的探索。

1968年时,精明的吴仁宝就算过一笔账:华西村人口当年比建村时增加了142人,土地只增加6亩。今后人口还将增长,土地几乎是一个常数。在吴仁宝看来,单纯把农民都绑在土地上刨食,肯定没有出路。

于是,吴仁宝想到了办厂,在那个“以粮为纲”和“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的年代,他的胆识和勇气的确令人佩服。

随后,一个小五金厂在华西偷偷开张。直到1978年,五金厂才摘掉“地下”的帽子,而在向世人公开时,它已经为华西集体带来了135万元的利润,华西人均年分配也上升到220元。

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动力

改革开放给了吴仁宝巨大的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领华西人民进行突飞猛进地建厂。钢铁、毛纺、冶金……到苏南农村第一个工业园区,一座座既美观又环保的大型工厂在华西村建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吴仁宝认定将有经济上的开放和起飞,第二天就向无锡市委申请1000万元贷款。1999年,华西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开创我国“村庄上市”的先河。

更显可贵的是,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包产到户”,还是90年代的企业改制、“抓大放小”,在华西,吴仁宝一直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集体经济,走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吴仁宝提出共富理论。2001年,吴仁宝提出“一分五统”新举措,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华西面积随之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扩大到3.5万多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中心村村民家家住上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户户拥有100万至1000万元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