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齿蟾能吃吗】红点齿蟾照片生活习性吃什么揭秘 红点齿蟾体型多大有毒吗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红点齿蟾能吃吗?红点齿蟾能吃,其医用价值与普通蟾蜍相差无几.红点齿蟾(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稀有两栖动物,后肢较短,具铲形的凸出物,可用于挖掘.夜间活动,白天及长期干旱时躲藏于洞穴中.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体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动物.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

红点齿蟾能吃吗?红点齿蟾能吃,其医用价值与普通蟾蜍相差无几。

红点齿蟾(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稀有两栖动物,后肢较短,具铲形的凸出物,可用于挖掘。

夜间活动,白天及长期干旱时躲藏于洞穴中。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体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动物。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

常生活于山涧溶洞内及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900至1900米。红点齿蟾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红点齿蟾头大而扁宽,吻端钝圆,吻棱显著,瞳孔纵置,鼓膜明显的大而圆,颞褶细,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缘到达肩部,成钝角状。无犁角状。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的较深缺刻。皮肤粗糙,体背密布小疣粒,四肢背面小疣粒呈纵行排列,体侧和股内侧有数个圆疣,腹部及掌腹面光滑。

四肢细长,前肢第一指短于第三、四指,即长于第二指,指四。关节下瘤不明显,掌突高而长呈椭圆形,内外掌突呈“V”形排列。后肢纤长,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左右跟仅相连,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五。指、趾端圆,趾侧缘膜较窄,趾间具有微蹼,内跖突为小椭圆形,无外跖突。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体侧及股后有多个桔红圆疣。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无“U”形斑。

掌突高大,内掌突大于外掌突,排列在“V”形,体侧及股后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蝌蚪肥大,有长达113毫米者,第一排唇齿短,其下方又有一行短齿位于左右第一、二行唇齿之间,唇齿式1:1-1,1:8-8或1:9-9,1:1-1,1:7-7或者说1:8-8,少数为1:1-1,1:8-8或1:10-10。

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纵置,舌后端有缺刻。上颌有齿。背面皮肤多粗糙。生活时,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规则云斑,体侧自鼓膜上缘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或桔黄色斑点,腋部和股部有圆腺体,腺体红色,四肢背面的深色横纹,其在股部有六条,腹面色浅,在喉部及四肢腹面均散有浅色小圆疣。

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体背面为深紫色,腋腺及股后呈红色,体侧的疣为淡黄色,已具备了成体的主要特征。

栖息环境
红点齿蟾生活在900-1900米的山涧洞穴及周边地带,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也见于住宅周围黑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在避光处。蝌蚪肥大呈灰白色,呈半透明,能目测内脏及盘肠,白昼躲避在石缝或在下水中,晚上外出游泳,遇光又潜入地下洞穴。

===========

3月14日,遵义洞穴探险金牛队队员在遵义城郊一处海拔约780米的洞内溪流中,发现一只体长14厘米的巨型蝌蚪。经从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贵州省洞穴协会秘书长钱治查证,这只巨型蝌蚪是红点齿蟾的幼体。红点齿蟾幼体蝌蚪个头较大,但长达14厘米的幼体实属罕见。图为14厘米蝌蚪。

红点齿蟾为稀有两栖动物,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790米的石灰岩洞穴及周边地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物种。图为14厘米长的红点齿蟾幼体蝌蚪。

红点齿蟾幼体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中,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呈紫色发展,内脏不易看清。图为14厘米蝌蚪。

近日遵义发现的红点齿蟾,神秘不已,大家纷纷猜测它是否之前,是否有药用价值。这巨型蝌蚪到底是何方神物?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秘,带你走进洞居生活的神奇世界,让红点齿蟾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红点齿蟾观赏价值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csar透露,成员曾经参加了红点齿蟾的野外调查,在多个分布区都发现有食用这种大型蝌蚪的陋习。加之一些媒体错误的称它为“玻璃鱼”,一些不法商贩就看到了这种“鱼”的观赏价值,为了谋取利益而大肆捕捉这种蝌蚪,造成了红点齿蟾在多个分布区种群数量都锐减。

红点齿蟾药用价值

近日,在贵州遵义的一洞穴里探险队员发现了体长14cm的巨型蝌蚪,据专家考证,这是红点齿蟾的幼体,属稀有两栖动物,本身就个头较大,但此次发现实属罕见。它一般生活在溶洞的溪流中,长期不见光,全身透明,因此又叫棒头鱼或透明鱼。如放在光亮处,全身会渐呈紫色。其药用价值跟普通蟾蜍没什么两样。

红点齿蟾(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稀有两栖动物,后肢较短,具铲形的凸出物,可用于挖掘。夜间活动,白天及长期干旱时躲藏于洞穴中。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

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体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动物。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

常生活于山涧溶洞内及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900至1900米。红点齿蟾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红点齿蟾头大而扁宽,吻端钝圆,吻棱显著,瞳孔纵置,鼓膜明显的大而圆,颞褶细,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缘到达肩部,成钝角状。无犁角状。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的较深缺刻。皮肤粗糙,体背密布小疣粒,四肢背面小疣粒呈纵行排列,体侧和股内侧有数个圆疣,腹部及掌腹面光滑。

四肢细长,前肢第一指短于第三、四指,即长于第二指,指四。关节下瘤不明显,掌突高而长呈椭圆形,内外掌突呈“V”形排列。后肢纤长,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左右跟仅相连,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五。指、趾端圆,趾侧缘膜较窄,趾间具有微蹼,内跖突为小椭圆形,无外跖突。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体侧及股后有多个桔红圆疣。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无“U”形斑。

掌突高大,内掌突大于外掌突,排列在“V”形,体侧及股后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蝌蚪肥大,有长达113毫米者,第一排唇齿短,其下方又有一行短齿位于左右第一、二行唇齿之间,唇齿式1:1-1,1:8-8或1:9-9,1:1-1,1:7-7或者说1:8-8,少数为1:1-1,1:8-8或1:10-10。

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纵置,舌后端有缺刻。上颌有齿。背面皮肤多粗糙。生活时,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规则云斑,体侧自鼓膜上缘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或桔黄色斑点,腋部和股部有圆腺体,腺体红色,四肢背面的深色横纹,其在股部有六条,腹面色浅,在喉部及四肢腹面均散有浅色小圆疣。

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体背面为深紫色,腋腺及股后呈红色,体侧的疣为淡黄色,已具备了成体的主要特征。

栖息环境

红点齿蟾生活在900-1900米的山涧洞穴及周边地带,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也见于住宅周围黑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在避光处。蝌蚪肥大呈灰白色,呈半透明,能目测内脏及盘肠,白昼躲避在石缝或在下水中,晚上外出游泳,遇光又潜入地下洞穴。

生活习性

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齿蟾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夜出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水藻等为食。经1-2年完成变态。红点齿蟾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不易看清。

分布范围

分布于湖北(利川)、湖南(桑植)、重庆、四川(南川、兴文)、贵州(毕节、遵义、水城、务川、清镇、威宁、正安、施秉)。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孙杨坪也发现过该种蝌蚪。重庆市在巴南、万盛、万州、黔江、南川、丰都、武隆、奉节、石柱、酉阳等地均发现有该种分布。重庆市为该种最早发现地,亦是该种分布的中心地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相关报道

2015年3月14日,遵义洞穴探险金牛队队员,在遵义城郊一处海拔约780米的洞内溪流中,发现一只体长14厘米

的巨型蝌蚪。经从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贵州省洞穴协会秘书长钱治查证,这只巨型蝌蚪是红点齿蟾的幼体。红点齿蟾幼体蝌蚪个头较大,但长达14厘米的幼体实属罕见。红点齿蟾为稀有两栖动物,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790米的石灰岩洞穴及周边地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红点齿蟾幼体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中,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呈紫色发展,内脏不易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