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文字学概要 近人唐兰著《古文字学导论》对文字的理解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古文字学导论>,近人唐兰著.成书於一九三五年.有北京来薰阁初版手写石印本.一九八一年齐鲁书社影印增订本.唐兰生平事跡见"殷虚文字记"条.一九三四年唐兰执教於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编写了<古文字学导论>,作为讲义.后手写石印二百部公开发行.一九三六年作者重加改订,惜未完成.一九八一年齐鲁书社将未完稿附於原书后,并收入作者所作<第三版跋>,增补修订了原书论及而未曾收入的图版,遂成为目前所见的定本.<古文字学导论>是中国古文字学界第一部系统

《古文字学导论》,近人唐兰著。成书於一九三五年。有北京来薰阁初版手写石印本、一九八一年齐鲁书社影印增订本。

唐兰生平事跡见"殷虚文字记"条。

一九三四年唐兰执教於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编写了《古文字学导论》,作为讲义。后手写石印二百部公开发行。一九三六年作者重加改订,惜未完成。一九八一年齐鲁书社将未完稿附於原书后,并收入作者所作《第三版跋》,增补修订了原书论及而未曾收入的图版,遂成为目前所见的定本。

《古文字学导论》是中国古文字学界第一部系统的理论性的著作,对於古文字的研究方法、汉字的起源及其构成理论都有指导作用。

此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讲述古文字学的范围和歷史,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主张将古文字学分列於传统的小学之外,成为以文字形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独立的、有系统的学科;而古文字的范围应该包括小篆和小篆以前的文字。

作者并将古文字按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划分为四系,即殷商系文字、两周系文字(止於春秋末)、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它们的材料来源,分别为殷墟龟甲兽骨的刻辞;铜器铭文;竹简、陶器、古璽和货币;秦汉石刻等,所论具有创造性。

在汉字起源问题上,作者认为殷商系的文字,图形已极为简单,根据文字由象形发展为象意的规律,可以推定中国的文字"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歷史;象形、象意文字的完备,至迟也在五、六千年以前;而形声文字的发展,至迟在三千五百年以前"。

关於古文字的结构形体,作者认为,传统的"六书说"是"发源於应用六国文字和小篆的时代,本是依据当时文字所作的解释",因而并不适用於古文字。所以,应该改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主张象形字是含义明确而形体单一的独体字,象意字是含义抽象的或表现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係或动作行为的词,而形声字则是经象形、象意孳乳而成的。"三书说"曾震动了当时的古文字学界。

下编着重论述识别古文字的方法以及古文字的分类法。作者首先确定"一个古文字学者所应当研究的基本学科",包括文字学和古器物铭学,然后详尽地论述了"怎样去认识古文字"。作者系统地提出识辨古文字的四种方法:对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析和歷史的考证。

对照法即用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变体来相互比较,往往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推勘法即用寻绎文义、推敲辞例以及叶韵的关係,来推勘文字的正确释义。这前两种方法,虽有较好的作用,但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孙詒让的偏旁分析法,即"把已认识的古文字,分析做若干单体——就是偏旁,再把每一个单体的各种不同的形式集合起来,看它们的变化;等到遇见大眾所不认识的字,也只要把来分析做若干单体,假使各个单体都认识了,再合起来认识那一个字"。

作者认为只要释读了一个偏旁,就可以得到一组同偏旁的字,即字族,再辅之以"歷史的考证"的方法,即歷史发展的角度,追溯文字的演化、通转、混淆和改革,这样就可以发现许多规律,"由此,好些以前不能识或不敢识的文字也都认识了"。

在古文字的分类上,本书抛弃了《说文解字》的部首系统,而在"三书说"的基础上,完全根据文字的形式,把由象形字分化的单体象意字归併入同一"部",再将其分化出来的复体象意字隶属於"科",由象形、象意孳乳出来的形声字则隶属於"系","根据这个方法,就可把每一个原始象形所孳乳出来的文字,都组成一个系统",这可称之为"自然分类法"。

《古文字学导论》最后论及创造新文字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计划。主要是在形声字的基础上,规范、统一而成为易读易记的"新形声字"。

研究本书的著作有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的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