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文章 郑志刚:“泛文字”书法 文字画
艺术家简介:郑志刚,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大硕士。中国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河南省书画院专职美术评论家,河南民盟书画院副秘书长。
□记者王珂
郑志刚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感,偏嗜古文奇字。龆年在豫西北乡间,他就曾摸索着读完过一本泛黄的繁体竖排书籍《古文笔法百篇》(1935年版,民国上海广益书局以大达图书供应社的名义刊行),基础很是扎实。
搞文字出身的郑志刚,中途转行美术创作,在业内的名声初得于美术评论。笔调辛辣敢于针砭时弊,时有檄文见诸国内各学术及专业报刊。而他于书画篆刻的自幼喜好与习练,更给予他的评论文章犀利的视角与专业的解读。
青壮年时期,郑志刚不辍求学,先后攻读美术学硕士与考古学博士学位。这种经历,在创作与笔耕之外,又赋予他学术上的进益、视野上的开拓,使他有了横跨艺术界与学术界的双重身份。每不期相遇,尝听到他宏论滔滔,时有出超见解。
近年来,郑志刚在创作、研究汉字书法之余,随着对考古学、金石学、古文字学、美术学等学术领域的深入考索,逐渐将书写素材大力延拓。他先是关注汉字衍变范围之内的民俗、宗教文字,譬如女书、符书、道家秘文等;继而,将目光锁定汉字之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对彝文、纳西东巴文、哥巴文、尔苏文、白文、方块壮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焉耆-龟兹文(吐火罗文)、于阗文、藏文、傣文、八思巴字、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蒙文、满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20多种文字,进行逐一摹写;进而跨越国界,寄兴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时下全球数千种语言文字。
最初的尝试起于一份好奇。用中国传统的毛笔、水墨与宣纸,以汉字既有的楷、隶、行、草、篆诸体笔法,将世界所有文字进行酣畅书写,是完全新鲜的体验。在书写过程中,郑志刚不无惊喜地发现,许多“非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奇异的点画“貌似”现象。
比如古老的楔形文字,那种雄健的钉头锐脚,与中国的乌金体藏文、汉字篆书《天发神谶碑》之间,若有血缘牵系;回鹘文草书写起来,连绵环绕,枯浓杂厕,略近张旭《古诗四帖》或林散之的作品。
郑志刚坚定地相信,中国的毛笔,完全可以“书写”世界。他将自己这种“博爱”的书写,称作“泛文字”书法。他认为,这种宽泛无垠的毛笔书写模式,实际上是对当下国内书法界在创作理念及技法方面日愈陷入狭隘、畸躁之泥淖的一种反制与匡正。同时,也是对传统毛笔书写前路的某种尝试性求索。
“泛文字”书法之外,郑志刚还推出了“文字画”作品。所谓“文字画”,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
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图画文字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文字画这个名称则可以采用。文字画是作用近似文字的图画,而不是图画形式的文字。”
郑志刚的“文字画”创作,充分利用了史前考古资料,对数千年前的陶、石刻画痕迹进行爬梳、遴选与重构。在基本不借助染色、施彩的前提之下,他在黑白空间中驰骋着浓淡虚实,颇近中国水墨写意绘画。
独持己见、猛锐长驱,郑志刚的“泛文字”书法与“文字画”创作,势必要为“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书画界,提供一份沉实而黝黑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