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世家”精神薪火相传—— 赵世炎故居的廉政文化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世炎同志的故居,坐落在神奇俊秀的武陵山深处.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龙潭古镇巴罗寨,当地人称之为赵家庄屋,今天又称红色赵庄或简称赵庄.水流清澈,如

赵世炎同志的故居,坐落在神奇俊秀的武陵山深处、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龙潭古镇巴罗寨,当地人称之为赵家庄屋,今天又称红色赵庄或简称赵庄。水流清澈,如泉水般清凉甘甜的湄舒河静静地从这里流过,汇入酉水。

酉水河被誉为“武陵山区水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徽派建筑文化通过这条通道传播到了土家山寨。赵世炎的父亲赵从善(字登之)把徽派建筑文化与土家建筑文化在这里做了一次唯美的融合,特别是用龛子栏杆装饰墙体、蕴含诸多图腾内涵的吊脚楼精巧独到的设计,让“故居”建筑风格与众不同。

“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1904年建成。这种建筑是在方方正正的封火墙里面修建起来的,就像古时候的四方印章,因此当地把这样的房子叫做“印子屋”或“一颗印”。

1901年4月13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赵世炎就诞生在这个古镇。从湄舒河下酉水,入洞庭,到长江,上北京,1915年,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师大附中,在这里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开始投身到共产主义事业,从领导“五四”运动开始,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路子。

“故居”在武陵山区,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赵世炎同志影响下,九妹赵君陶和三姐赵世兰也开始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龙潭古镇的刘仁、王剑虹等仁人志士也因为“故居”红色赵庄的影响,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红色赵庄的堂屋,挂着一块匾额,上面题写有“琴鹤世家”四个鎏金大字。据考证,《周易》孚卦第二爻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诚实守信,又表示父子之道,有薪火相传之意。

百家姓中的赵氏家族排行第一,其中有的来自“琴鹤堂”(以廉吏赵抃为代表的赵姓),有的来自“半部堂”(以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主体的赵姓)。从赵世炎同志族谱内容看,所谓的琴鹤堂,一直以八贤王赵德芳为楷模,以北宋年间的成都知府赵抃为镜。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祜元年(1034)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相当于常务副总理)。监察御史赵抃披肝沥胆、恪尽职守,铁面无私,《宋史》记载被他弹劾纠察的既有宰相陈执中、枢密使王德用、枢密副使陈升之、翰林学士李淑,也有外戚、宦官。因他弹颏不避权贵,京师号“铁面御史”。

赵抃政绩卓然,与包拯齐名,确实做了很多好事,当时被人称为“赵青天”,特别是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鹤自随,匹马入蜀自风流,被后人传为佳话。

赵抃曾三任知县,七任知府、知州,二任转运使,累官至参知政事,是长期主政一方的要员,腰缠万贯的条件并非没有。但是赵抃认为:“良田万顷,日食二升;广厦千间,夜卧八尺”,为此一生不治产业,不蓄声伎,人淡如月,人清如水,对物质财富十分淡泊。苏东坡因而有“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的诗句。

宋神宗时的太子太保、参知政事赵抃,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再出知成都,由青州知府的位置改任成都知府时,也还算朝廷命官。但他竟只带一张琴一只鹤,一个人骑马千里迢迢从青州到成都来上任!这飘逸洒脱得仿佛有点过分,甚至有些不真实的举动的确让人称奇,然而史书又的确这样记载着。

赵抃留下“铁面御史”、“一琴一鹤”两个美誉。“铁面御史”赞其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正直无私的大无畏精神;“一琴一鹤”美其政务宽简,清廉贤能的道德节操,安安静静地去,从从容容地来。这就是赵世炎同志故居“琴鹤世家”的内在精神的由来,同时反映了赵世炎的父亲企望通过这个故事,勉励鞭策后人继承发扬赵抃正直清廉操行的良苦用心。

1927年7月2日,由于叛徒出卖,赵世炎同志在上海虹口四川路志安坊家中不幸被捕。刚开始,反动派对他只是怀疑,因为他自称是商人,叫夏仁章。但反动派在家里搜出38824元现大洋,还有小洋4角,而家人却在吃剩饭,就怀疑他是共产党员,因为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做出这样严于律己的事来。这也是因为“琴鹤世家”精神的浸润教育,让赵世炎同志把家风融入了自己的骨子里。

“琴鹤世家”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红色赵庄的家风,这种润物无声的精神,也让赵世炎同志的九妹赵君陶怀揣着丈夫李硕勋的红色遗嘱,不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严格要求儿子,使李鹏成为共和国第四任总理。

2015年4月27日,俄罗斯驻华使馆官员专程到北京钢铁研究院社区,给赵施格戴上俄罗斯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一脸淡定。赵世炎烈士的小儿子赵施格生于1928年,他在一岁的时候就被送往苏联生活和学习,和俄罗斯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钢铁学院,1953年回国参加工作。赵施格在13岁那年才知道他的父亲。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去苏联治病,在莫斯科,到瓦斯基诺国际儿童院看望在此寄养的中国孩子,周恩来给他取名赵施格,蕴含发扬父亲的革命风格的意思。

2015年9月2日,赵施格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时候,同样安宁祥和,心素如简。这种淡泊人生、清正廉洁的家风,是红色赵庄永不褪色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