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人寿张峻出生日期 生命人寿将装进富德控股 张峻低调坐镇幕后
国内前十大寿险公司之一生命人寿即将被装进一家新成立的保险控股集团——富德控股。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张峻让出了生命人寿董事长一职,将坐镇幕后。
生命人寿作为保险资金运营试点公司,在业内走出一条"投资带动承保"的崛起之路,短时间内集团资产做大至2000亿元,并于今年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目前这一模式为不少新公司效仿。
生命人寿更名为富德生命
虽然还未正式对外刊登更名公告,但在今年的4月1日,生命人寿已经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对"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更名核准。
在申请更名的同时,生命人寿还在积极准备向监管部门申请成立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据了解,自2009年中国太平获准从控股公司变更为集团公司之后,监管部门再无批复新的保险集团或保险控股公司。
为了成为第十一家保险控股集团,生命人寿着手相关的准备工作至少达2年。今年7月1日,保监会终于批复新筹建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意味着生命人寿集团化最关键的一步棋落盘中。
根据保监会信息,这家控股公司由深圳富德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简称富德金控)、深圳国民投资发展公司、深圳盈德置地公司、深圳华信投资控股公司、深圳诚德投资公司、深圳国晟能源投资发展公司等6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6家公司中有4家是生命人寿的主要出资方,据年报显示,富德金控、华信投资、国民投资和盈德置地4家公司持有生命人寿股权共计69.97%。
证券时报记者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富德金控是生命人寿董事长张峻100%持股的公司。富德金控、国民投资、国晟能源3家公司的注册地都在深圳福田区振中路与中航路交汇处的新亚洲太古商城内,是邻居关系。历史资料显示,盈德置地、洲际通商投资、国民投资曾是富德集团董事长张峻实际控制的"新亚洲实业"的控股子公司。
显然,筹建中的富德控股对生命人寿依然是高度控盘。
生命人寿一位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生命人寿正在加快推进集团化,下一步是将生命人寿装进富德控股,展开人事上的调兵遣将。
张峻卸任生命人寿董事长
在张峻操盘的所有排兵布阵人事安排中,方力的出现似乎是最为令人意外的一例。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张峻即将把生命人寿董事长位置拱手让出,这一决定已经获得董事会通过,目前等待监管部门批复。
新上任的董事长方力,2011年加盟生命人寿,随后出任副董事长,在此之前曾任中国保监会寿险部监管处处长、副主任等职务。此外,方力还是中国保监会第一届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精算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根据以往风格,张峻倾向于在关键位置上安排自己追随多年的生意伙伴,方力的出现颇让人感到意外。"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张峻的低调相似,方力在生命人寿任职两年来,外界很少在外事活动中见到她的身影。对于方力出任生命人寿董事长的逻辑,业界猜测张峻可能是看重其在监管部门工作多年的背景。
一向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张峻,此次让出生命人寿董事长一职而坐镇控股公司,业内人士评价,控股公司使得保险资金在运用上更为灵活,还可以通过对董事会控制的高管或关键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
"投资带动"模式被同行效仿
今年前5个月,生命人寿保费规模达到145亿,在寿险公司中排名第十位。官网显示,生命人寿目前总资产已经过2000亿元。从表面上看,生命人寿的保险和投资两大业务板块非常清晰,增长强劲。
然而,生命人寿的快速发展模式,在保险行业内可以称为特立独行。2013年年报显示,生命人寿2013年投资收益56.88亿元,占利润总额60.68亿93.7%。这意味着生命人寿的利润来源,绝大部分是投资收益。这一模式在保险行业被称为"投资带动"或者"负债驱动"模式。
具体而言,这种模式是保险公司先在投资端找到资产质量较好、满足收益要求的项目,再通过保险端(负债端)的保费快速增长来实现资金的筹集。保费快速增长的法门,便是销售收益更具竞争力的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综合来看,只要投资端的收益能够覆盖承保费用和其他支出,公司就能实现盈利。
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是通过保险产品的死差、保险销售的费差和投资产生的利差来实现收益。生命人寿则是放弃"死差"和"死差"收益,直接发力"利差"。
一位上市保险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死差益和费差益越来越难增长,从目前来看,负债驱动未尝不是一种保险公司发展的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争议不小。因为保险业内一直存在着保险是否要"回归保险保障"的争议,认为保险公司应专注于保障,不可强调投资理财功能。
去年,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放弃保险的保障功能是不对的,但过分强调保障功能而放弃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也不对。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参与各项改革,这一争议才略为减弱。
一位中小保险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生命人寿以投资带动承保的模式,未来可能为不少中小保险公司所效仿。目前正在快速扩张的前海人寿、安邦保险、中融人寿等公司都可能走上这条道路。(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