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的魔法 《妈妈的魔法箱》之二 怎样安慰小雪糕?

2017-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桌子上正好有两支可爱的圆珠笔,笔头上的橡皮分别是两个带着笑脸的粉红色和浅蓝色的雪糕.天很热,我女儿穿着吊带裙,正在旁边玩她的绒毛小白兔,她在用彩色毛根给小白兔耳朵上扎蝴蝶结,说是在给小白兔烫发.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她把脸转过来,手里还在摆弄小白兔:"好啊!什么故事呢?"我随手拿起两支雪糕笔给她看:"是我编的故事,你看好不好啊.有个小女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她感觉天气开始暖和了,就去买了一个巧克力雪糕.雪糕有一层巧克力硬壳,她慢慢地舔,美美地

我的桌子上正好有两支可爱的圆珠笔,笔头上的橡皮分别是两个带着笑脸的粉红色和浅蓝色的雪糕。天很热,我女儿穿着吊带裙,正在旁边玩她的绒毛小白兔,她在用彩色毛根给小白兔耳朵上扎蝴蝶结,说是在给小白兔烫发。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她把脸转过来,手里还在摆弄小白兔:“好啊!什么故事呢?”

我随手拿起两支雪糕笔给她看:“是我编的故事,你看好不好啊。

有个小女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她感觉天气开始暖和了,就去买了一个巧克力雪糕。雪糕有一层巧克力硬壳,她慢慢地舔,美美地舔完了整个雪糕,非常开心。

然后到了夏天,天更热了。小女孩买了一个白色的奶油雪糕,她在外面边走边吃。可是没舔几口,雪糕就开始融化,她越是舔,雪糕越是嘀嗒嘀嗒地化。小女孩说,上次那个巧克力雪糕多好,一点都没化。小奶油雪糕听了,很伤心,它越是伤心,化得越快……

好了,你听到故事了吧?现在你帮我想想,如果我想安慰这个小奶油雪糕,我可以怎样说呢?”

女儿听完,想一下说:“你可以说,小雪糕,别伤心了,下次你跟工厂说,让他们给你也做一个巧克力硬壳,你就不会化了!”

“嗯,好主意!下次改进就行了!”我暗笑,还有下次哦?“你再帮我想想,都有哪些因素让小奶油雪糕化得快呢?除了没有巧克力硬壳,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嗯……没有了,我想不出来了。哎呀!我想出来了!还有,吃巧克力雪糕时是春天,吃奶油雪糕时是夏天!夏天天热它就化得快!”

“对呀!是这样的!我这个故事想说明的道理就是:事情往往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里,可能有自己的,可能有外界的。所以当你给一个事情找原因时,想到一个原因,不要停,再想想,你会想到更多原因。

另外,在这些原因里,有些是你可以控制的,那下次就可以改进;也有一些是你不能控制的,那就不必去烦恼,不必去责怪自己。对不对?”

她像有重大发现一样接道:“比如说,工厂做的雪糕有没有硬壳是你不能控制的,天气是你不能控制的,但是那个小女孩可以买完雪糕,赶紧回家吃,家里不那么热,还可以拿个碗接着,就不怕化掉了!”

“太对了!”虽然我觉得前后有点乱,我想这大概是我故事编的问题。“你觉得这个故事编的怎么样?能不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还行吧!臭老妈!”她宽宏大量地说。

然后小白兔就强行爬上了我的脸……

跟家长的分享

编这个小故事的依据,可以追溯到我2011年写过的博文《乐观——孩子的心灵免疫力》。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怎样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尽管人的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乐观还是可以后天学到的。

简单地说,乐观与否,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解释风格。发生了好的事情,乐观的人认为,成功的原因可以适用于他所做的其他事情。而悲观者认为,只是某个偶然的特定因素导致这次好事。对于不好的事情,悲观者认为,这是由于某个普遍的、可能持续下去的、并且是他自身特质原因所造成的。而乐观者认为,这是个别的、偶然的、外界或者自己某个可以改变的因素所致。(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找塞利格曼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详细学习)

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归因,会让人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并且对以后的事情也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悲观者容易驻足不前,沉溺于消沉情绪中。乐观的人,却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去改进那些可变因素上,同时敢于继续尝试,不被自责心理榨干能量。

从我对孩子的观察来看,我发现当小孩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开始启动了这个给事情归因的环节。并且因为认知能力所限,很多孩子似乎在最初更趋向于悲观的解释风格:一旦发生一个不好的事情,他们就很容易认为坏事是可能泛滥的、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并且可能是由于他们自己不好所导致的。随着他们体验、经历的增加,他们才慢慢会发现,事情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了大龄幼儿,为什么常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心事。我们对于生活中孩子表现出的种种担忧(比如,对于生病、妈妈出门、故事里的人物去世、新闻里的交通事故或战争或恶劣天气等等),就可以有效地处理——我们给孩子解释清楚事情的成因、性质、发生的概率等等。

平时,我们可以随时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乐观的解释,由此去影响孩子。不巧的是,我常看到一些家长自己的归因风格,恰恰是最典型的悲观者——孩子做错一件事,家长本能地训斥:“你怎么做什么都这么……”、“你长大了要是总这样……可怎么办?”、“你这个孩子就是个最……的孩子!”这些话就是一个悲观家长在兢兢业业地塑造一个悲观孩子啊!

对于孩子来说,乐观更多是在家长的熏染下养成的心理习惯。道理讲多了,孩子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所以我想可以从小处开始,从让孩子看到事情往往有多个成因开始,并且让孩子明白,这些因素里,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以减少孩子的自责倾向,引导他去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领域。

当孩子能学会给事情找到多个成因,他就有了去思考多种解决方案的基础。这至少可以拓展他思维的角度、增强他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多角度、多个选择、有灵活性,这些都是能促成孩子心理健康、性格乐观的因素。

有的家长会担心这是教孩子给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我觉得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我倒认为这是在教孩子看清事实真相:难道我们真的觉得坏事情都是永久的、普遍的吗?我们不觉得人是在变化的、进步的吗?我们能确定自己真的知道事情的所有成因?导致事情的众多因素,且不说可控与不可控,我们其实连可知与不可知,都是无法绝对说清的……

所以,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了深度的理解,我们才有可能协助孩子去探索、去形成他自己的理解。

我相信,对事情复杂性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有乐观的性格、灵活丰富的解决问题办法,更能帮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更宽广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