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石漓江山水画图片 画家白雪石:情系漓江山和水

2018-0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我的印象中:白雪石先生是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他自幼钟爱绘画,谦逊好学,始自花鸟,后学山水,对两宋传统山水名作认真临摹,吸取古人之长,学习老师

在我的印象中:白雪石先生是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他自幼钟爱绘画,谦逊好学,始自花鸟,后学山水,对两宋传统山水名作认真临摹,吸取古人之长,学习老师及同代画家,广取博收。同时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具备了中西绘画的深厚素养。

他平日寡言,不善交际,甘于寂寞,踏踏实实从事艺术实践,锲而不舍地研究山水画的创新,造诣很高,功力很深,他创作多幅山水画悬挂在国家公共场合,意趣横溢,气势奇崛,清新明丽,很有艺术魅力,尤其是表现漓江山水具有独到的意境和格调。

在“四人帮”文化专制年代,山水画被认为是无害作品。艺术被简单地看作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山水画家不能直接反映政治,自然地被有些人误认为或浅或深地有避世倾向。殊不知,山水画家在抒发艺术家的情操和审美教育方面,有与其他画种不同的功能,人们在欣赏山水画的过程巾,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能培养人们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

人类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里,因此对山水画的爱是一种理想的愿望。欣赏山水画能给人以最好的休闲,孕育人们的聪明智慧,陶冶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它的社会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政治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能替代审美教育。政治宣传画和山水画不仅各有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山水的美育教育正是有助于德育教育、政治教育。为此,山水画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白先生年近九旬,至今对山水画的创作仍不知疲倦,其忘我献身的精神。似乎有天生的兴趣和使不完的才气。70余年的艺术实践磨练,使他取得了卓尔小群的成就。

写生创新为山传神

白先生出生在20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年代,在打倒孔家店,批判国粹的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文化思潮直接冲撞着传统绘画,美术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美术革命”、“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丰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

”白先生正是在倡导“民主”、“科学”采用写实精神的大时代潮流里开始学画的,师从有深厚传统功力的花鸟画家赵梦朱(1892 -1984)。

赵先生崇尚宋代花鸟精髓。画风工整严谨,传统笔墨非常扎实,他的教授使白先生的绘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春江泊舟》(1977)、《鹊戏秋林》(1994),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花鸟画留给他的影印和痕迹,首先是传统花鸟画的精髓——意境、神韵的烙印:是“师法造化”,学习自然,又有现代人的感情。

对物象的革新、创造使其具有时代性。《春江泊舟》既可看作一幅精美的又有创意的花鸟画,同时又可视为意境新颖的山水画,是花卉与山水的结合。

在春光融融,百花吐蕊,花朵娇媚的画面里,画家用浓墨写出林木葱笼的捌千枝条,布满整个画而,用笔熟极能巧,饱满淋漓、造型浑然,整体又不失精微。

画家以饱蘸激情的墨色,水与粉将粉红的花朵和淡黄的嫩叶在阳光映射下显得无比娇艳,画面置陈布势上满虚其巾下,由于地平线压得较低,画下显得空旷,远处隐约可见岸边的船只,桅杆林立。显然这是画家来源丁生活,见景生情,“神与物游”的结合。

笔墨设色自然浑化,不失为一幅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感情的好作品。《鹊戏秋林》 1994年作。秋林归鸟作为审美对象,曾被历代画家所重视。因为画家感受不同,自然描写的对象和意境也就各不相同。

雪石先生的《鹊戏秋林》以老练浓重的笔墨,画出高人错落的树干,布满整个画面,远处草木群落;近处一条河流,曲折绵延,伸向远方,墨色渲染,突出了秋水如练,形成了黑白色调的对比。朱砂点苔的侧叶,使人感到秋风萧瑟,枫林尽染的季节。

树枝上栖息着成群的喜鹊,跳跃在树枝问。有的还在空中嬉耍飞翔。我们仿佛听到喜鹊婉转悦耳的呜声。画面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和节奏美。这与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颇有相似之处。画家通过这些生机勃勃的喜鹊,画出自己的感受,意境臻妙。画面起伏跌宕,色彩浑厚沉着,构图饱满、充买,情在画外,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画家情与境会,觅得人自然的真趣,使画有天籁之趣,富有新意。

白先生的山画师承梁树年,梁先生画风南北兼备,笔力雄秀厚重,自成体格。白先生对宋代范宽、李成的画格特别喜欢。传统名作表现的空间处理复杂,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其气势和高山突兀雄伟,皴擦的变化,意境的深隧,给以白先生很大的启迪,为此他曾用较长的时间临摹过不少名作。从中他领悟到占人的创作经验,注重“师诸心”对景造意,"写山真骨”始能为山传神。这对白先生走上山水画的创作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建国初期,改造中国画的呼声甚高,许多有识之士,徐悲鸿、艾青、李可染睹先生发表了如何创新中国画的文章——要求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落实组织措施,1953年后,“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曾先后组织画家到北京郊区的十渡、龙门涧、香山等地写生。

1961年由文化局赵枫川、秦仲史、吴镜汀、吴光手等同志组成赴山西访问写生,之后又赴安徽黄山、山西太行山,山东泰山、江苏太湖、长江三峡、江西庐山、湖南湘西、广西桂林等名山大川考察写生,饱览综观其名胜风景,地质特点,对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秀、青城之幽华、夔门之险峻湘西之奇峰干仞,搜尽奇峰。

画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以精细的观察和敏锐的眼光抓住了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以形写神。

他画黄山,不画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取其青松苍郁枝虬、奇松挺拔、千姿万态,再加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也就代表了黄山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四绝之三。他画苏南山水多清逸之气,白墙黑瓦的太湖农舍,景色秀美,非常富有地方特色。

他画太行秋收,则是悬崖峭壁、高山耸峙,万丈巉岩,山下有红旗渠,堤边山谷问有放牧者,羊群仅见其形体外貌,对比之下更显山之雄伟,给人高山仰止之感。

他画湘西“群峰万千”,题道:湘西群峰姿态万千,每当山谷云起,若隐若现,变化莫测,尤为奇观。这里植被菁密葱笼,花卉杂捌丛生,山势如剑峰千仞,直插云霄,岿然独立,群峰奇拔,高峻突兀,绵延环抱,山清水秀,这种纯自然的景色,一草一木真切动人,好像没有一点人工污染的痕迹,树木森林蓊郁苍茫,漫山崖谷,清新的空气使人顿觉精神振奋。

湘西美丽的自然景色,真切的具体性诱发着画家的灵感,使他的激情找到依托,使他在艺术技巧上,艺术语言和特色应物而生。

画家对具体对象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和把握力,并能赋予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实际上就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研究、感应,并能神与物游。由此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八了新的因素,开拓了创新的可能。

桂林山水甲天下

人们常称:“桂林山水甲天下”,义云:“阳朔山水甲桂林”。白先生各地写生,桂林漓江是他重点深入之地,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写生作品数以百计。他在《人问仙境》(1991)中写道:“细雨漾漾,漓江两岸,若隐若现有如仙境,游子不思离去。

辛未春口,雪石忆写旧稿”跋中可见他对漓江见景生情,“不思离去”的情感十分真挚。他在《白云招我上层巅》(1986)题:“白云招我上层巅,无数奇峰落眼前。满日林岚供画本,万家烟火映山川。

”“满目林岚供画本”正是改革中国画的有效之法,师法自然才有生活感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怀着不可抑制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好作品来。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白先生创作的许多大旧作品,都是以漓江为题材的,如:《桂林山水甲天下》(1978),《兴坪佳胜》(1978),《漓汀帆影》(1989),《穿岩秀色》(1990),((千峰竞秀》(1992)。

白先生以自己的感受,写不完漓江的早春、春意、春晓、春色、春深、春泛、春帆,画不完漓江的清夏、晨雾、夏雨、烟雨;同时对漓江的秋色、秋江、秋瀑、秋光也有独到感受,许多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漓江山水是白先生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清新刚健、质朴动人、富有生机的作品,使人感到亲切而新鲜,有些精彩的独幅创作,虽然都是对景写生画成的,它与纯素材资料性的基本技术练习为目的是不同的,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已经具有物我交流与选择、取舍、概括、提练加工制作而成的,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漓江帆影》、《漓江渔歌》是倾向于纪买性,但又带有歌颂的意味。《漓江帆影》前景为一片苍翠的修竹,峻峭挺拔,枝叶茂密,在竹林的空隙间,江清见底,远处隐约可见群峰高耸,在水如镜面的江上,二只帆船向前行驶,掌舵者头戴竹笠,画面留出大块水域,远山淡淡地倒映在水中,把漓江风和日丽、碧水清澄优美的环境表现得尤其突出。

大片竹林墨色浓重,但能重色而不板,为增进竹林的空间层次,画家巧妙地用石绿在墨竹前画数竿修竹,竹林间用淡色墨渲染,船用淡赭色,色薄而能厚,整个画灵空、深远,构图简练,让观者进去神游。

在《兴坪佳胜》、《烟雨漓江》等大画中,意境是画的灵魂,意象、格调都与耐家的取景融情密切相关。

中国画历来主张神形兼备,才能有诗情画意。为了画有神韵,首先要求描绘的对象能形情融合,没有情的作品,也就难以使画有神,画得再像,也只是表面现象。只有画家动了情,艺术形象才能有神。

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之称,这是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地下水潜蚀,地壳变动,以至桂林诸山,皆如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玉笋、翠屏、巨象形态变化千万,景色秀丽,千峰奇巧,碧波荡漾。《兴坪佳胜》取材于漓江岸边的古镇,依山面水,山峰集密,绿水迂回,画面上近景为芭蕉簇丛,黑瓦白墙,岸边停着许多船只。

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如镜,树木参差,远山林立,田野似锦,山脚下的农舍,清幽恬静。宽阔的江面上,奇峰怪石倒映水中,倒影增加了研而的情趣,仿佛青峰浴水。

《兴坪佳胜》是漓江上最美丽的地方,自古有“阳朔山水在兴坪”之说。陈毅元帅写有《游阳朔》诗云:“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桂林阳朔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朝辞桂林雾漾漾,暮别阳朔满天红。”此诗把桂林、阳朔奇峰变幻,烟云迷漾及地理特色描绘得很真实,好像处处是画,无限优美。《兴坪佳胜》正是表现出典型的桂林山水之美。

漓江山水自古以来为许多诗人和画家所赞美,唐代韩愈《送桂林严大夫》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人用“青罗带”和“碧玉簪”的形象来形容漓江的秀美,十分恰当、贴切。画家齐白石在1905至1 906年问,在桂林画有《独秀山图》,作为纪游收入在《借山图卷》里。

老人存山水画中曾有诗云:“曾经阳朔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92岁时白石为老舍作山水图中题:“白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他耻笑前代画家,不敢突破陈旧的传统,师法造化才能创造新的画法。

桂林山水壮丽神奇为诗人画家所神往。白先生所画山水真是这样,为物之表现,心之流露,心物融合之结晶,亦即意象合一,情景合一,心物合一,道象合一,故其意境深远,看了使人比真景更美之感。

他为赞扬山水画,钤有白文“桂林山水甲灭下”的方印,表示了他的心声。此外他还刻有“自强不息”(朱文)、“惜阴”(朱文)、“待细把江山图画”(白文)等印章,使我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白先i牛90高寿,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一息尚存,努力不懈,永不自满,为形成自己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正走向更加辉煌的新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