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江陵 黄庭坚祖籍在浙江浦江
近年来,家谱研究蔚为大观,家谱在解决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履历、家族等问题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双井黄氏家谱本以乾隆年间刊锡类堂版《黄氏金字谱牒》最早最有价值,但笔者前往修水图书馆查阅,却被告知已在数年前为人盗去。
上海图书馆另藏有光绪五年(1879)木刻活字本《黄氏五族总谱》,为黄氏江南五大族的总谱。所谓江南五大族,就是双井黄氏初祖黄玘与其兄弟由金华迁出,分居五地,最终形成的五个大家族。据《五族总谱》所载,双井黄氏始祖为黄玘,其父为黄浩,伯父黄洪,祖父黄萦,黄萦是一位隐士。
唐末为避乱,黄玘诸兄弟四散迁徙,其中黄玘随其子黄赡迁至分宁。可以看到,三种家谱关于黄浩以前的内容千差万别。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如黄洪、黄浩之父,冲和堂谱作“黄茔”,双井堂谱作“黄荣”,而在《五族总谱》中则作“黄萦”,“茔”“荣”“萦”字形相近,应是由同一字讹变而来。又冲和堂、双井堂二谱均言黄洪、黄浩之父由秀州崇德迁往金华,即金华黄氏迁自秀州崇德,《五族总谱》也记载金华黄氏曾到过崇德。
种种迹象都向《五族总谱》的记载靠拢。再者,按照冲和堂谱和双井堂谱所说,黄氏迁出金华前在金华仅居住两三代,则说黄氏世居金华,不免牵强。所以,目前这三种家谱相较而言,《五族总谱》说法更为圆泛,更为可靠。
《五族总谱》记载,江夏黄苾隋朝时迁居浙江金华浦江县,传至第十七世为黄萦,黄萦生二子黄洪、黄浩,黄浩即为黄玘之父,黄萦时黄氏一族曾短暂到过秀州崇德,不久迁回,唐末为避战乱,黄玘等兄弟分迁各地,黄玘随子黄赡来到分宁。如此看来,双井黄氏的祖先应当是来自浙江金华浦江县。
黄溍《族谱图序》云:“郡志所载黄氏墓在浦江者,见于《开元十道图》,则浦江之有黄氏已久。”现存明嘉靖年间刻本《浦江志略》仍有黄氏墓的记载:“按,唐《十道图》云县有此墓,今莫详其处,亦不知何名。”与黄溍所述可以互相印证。这表明唐开元之前,浦江黄氏家族已经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出现了令人敬仰的人物,因而其墓才能出现在全国性的地理书中。这也与《五族总谱》的记载相契合。
双井黄氏来自金华浦江县,除了家谱上有直接记载,在浦江、双井两地黄氏家族的互动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唐末五代时黄玘兄弟为避战乱,背井离乡,待到宋朝统一天下,时局稳定,一些黄氏子孙萌生了返回故里的想法。黄赡移居分宁后,传至第五代,有黄向、黄昉二人,相约返回祖居地浦江。
据《五族总谱》世系图,黄赡生元绩、元吉,元吉生中理、中顺、中雅,中理生润、滋、湜、淳、涣,湜生襄、昭、庶、廉、昉,淳生褒、康、向。其中的黄庶即黄庭坚之父,按照此图所示人物关系,黄昉是黄庭坚叔父,黄向为黄庭坚堂叔或堂伯。
关于黄向、黄昉二人同返浦江一事,《五族总谱》中保留的《向府君墓志铭》一文有详细记载。此文首先介绍了黄向五世祖黄赡由金华迁居分宁的过程,再由黄赡而下一代代介绍到黄向,并一一罗列了黄向同辈及其下一辈中进士者。
而后记述了黄向与黄昉商量返回浦江的理由:“凡为大夫,宁为其方,毋为其圆;宁为其清,毋为其和,可也。诸父兄弟出仕当朝,皆以行道为事。予惟与修五代史,乃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孔尼父之罪人也。与其以行道为事,孰若以道殉身,因思金华故居,追先世之废祀。
”又云:“分宁乃父母生养之邦,金华则祖宗肇基之处。”黄向的父辈兄弟十人,被誉为十龙,有六人中进士,黄向一辈,更是人才济济,黄向本人虽然饱读诗书,博学多闻,却没有功名,所以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回到祖宗肇基之处,重继先世废祀。
于是与堂弟黄昉相率回到浦江,卜居东市,开黄氏东市一派,黄向因而成为东市派之祖。现在浦江县浦阳街道东街柏树里,即古时东市,仍有黄氏的祖厅堂楼,名“理和堂”,为明代建筑遗址,是浦江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相比之下,黄昉的子孙较为显赫。黄昉子孙在东市历经三代,其孙黄琳始迁居义乌,开黄氏义乌洞门宗一派。黄琳七世孙黄溍,与柳贯、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儒林四杰”(《元史》),文史并治,学问淹博,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戏剧家高则诚等都曾向其问学;同时,黄溍也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人才,与黄庭坚一样,诗文书画,无一不精。
黄溍时义乌洞门黄氏重修了家谱,黄溍亲自撰写了《族谱图序》,序文中云:“某之九世祖、八世祖,仍居婺之浦江。
旧谱以为自分宁来归。”黄溍距黄昉其时未远,其所谓旧谱则更近于黄昉,所述黄昉的事迹应当更接近真相,因而谱中所载黄昉自分宁回迁浦江之事较为可信。
黄向、黄昉二人“因思金华故居,追先世之废祀”,那么他们回到的地方无疑就是其始祖迁出的地方。他们最终回到浦江,卜居东市,证明所谓“金华故居”就在浦江。也就是说,双井黄氏是来自金华浦江县,黄庭坚祖籍在浦江。
(作者:方勇 系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