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峰:我学习的榜样不是金科

2017-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一峰与黄红云的关系被外界更多的提起,是因为去年金科借壳ST东源.在当时参与交易的黄氏家族行动人中,黄一峰夫妇的持股比例仅次于黄红云夫妇.这几乎也是黄一峰与三哥黄红云在生意关系上的缩影.在家排行老五的黄一峰的出道也和黄红云有关.1997年,重庆直辖,黄红云抛下自己在涪陵的建筑公司,准备到主城区大展拳脚.一直跟着三哥的黄一峰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接下三哥的摊子,自己干?最终黄一峰接下了这个建筑公司,他后来分析自己的举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家族生意需要一个传承,自己是一个最好的接棒人.另一个,这个建

黄一峰与黄红云的关系被外界更多的提起,是因为去年金科借壳ST东源。

在当时参与交易的黄氏家族行动人中,黄一峰夫妇的持股比例仅次于黄红云夫妇。这几乎也是黄一峰与三哥黄红云在生意关系上的缩影。

在家排行老五的黄一峰的出道也和黄红云有关。1997年,重庆直辖,黄红云抛下自己在涪陵的建筑公司,准备到主城区大展拳脚。一直跟着三哥的黄一峰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接下三哥的摊子,自己干?

最终黄一峰接下了这个建筑公司,他后来分析自己的举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家族生意需要一个传承,自己是一个最好的接棒人。另一个,这个建筑公司有足够好的业务平台,当时已经有8个项目在手,其中3个还是开发项目。当然,这个企业与政府、金融以及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也为黄一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但那个时候,他没有想到这个建筑企业会成就他自己的大厦。他最初的选择和他三哥一样都是盯住了火热的房地产开发。

第一次放弃(小标)

回忆最初的创业经历,黄一峰一点也不回避失败。1999年,自认为羽翼渐丰的黄一峰离开涪陵上重庆,和黄家大哥一起,在金科花园对面圈了块地做开发。彼时,黄红云的金科花园已经成功,黄老大和老五黄一峰认为他们可以复制这种成功。

事实证明开发的复制并非地段这么简单。黄一峰事后说,他和老大的理念格格不入。他决意放弃主城的生意,回到涪陵再练内功。2000年,回到涪陵的黄一峰组建了宏泰集团,开始了拿地筹资开发的实战演练。

两年之后,信心满满的黄一峰再战重庆。第一战是北滨路,化工厂当时就在地块边上,是一片没有道路的生地,很多人认为在这里搞开发必死无疑。但黄一峰却认定,直辖市会有属于自己的滨江大道,江景房在重庆一定有市场。后来所有的疑问都被销售记录打消了,这个楼盘的名字是金砂水岸。

但是当时在楼盘名字前面冠那个企业的名字还是一个问题。黄一峰自己的企业名为“华南”,当时尚属无名之辈,而金科已经打下一片天,进入重庆房企十强。打仗亲兄弟,黄一峰还是借牌金科,销售得非常好。借着这股势头,黄一峰又拿下了绿云康城和云湖天都两块地。

第二次放弃(小标)

2005年,在一次北大的总经理培训班上,正在衔枚疾进的黄一峰开始了解到“风险”这个词。他决意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他在思考再次放弃地产开发的项目。

按照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建筑板块的蛋糕要比地产板块大数倍,而这恰恰又是黄一峰安身立命之本,是他的强项。

坚持有风险,放弃则两利。黄一峰这个放弃的决定成就了金科和他自己。当年,黄一峰将自己名下三哥楼盘经过评估,入股三哥的金科集团,加上金科自己开发的三个楼盘,金科这个品牌立即进入重庆房企三甲,到2007年成为榜眼,一直保持到现在。

选对了行业(小标)

而黄一峰则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开始做建筑。最初的业务全部来自于他三哥的开发项目,第一年他完成了1个亿的收入。第二年开始就完成了5亿元,第三年变成近13亿元。到了2008年,黄一峰开始给自己加担子,他定了一个5年计划,要做成百亿企业。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事实上给黄一峰带来的全是机会。随着4万亿项目的启动,“铁公基”带来的建筑需求显然是带给建筑行业的大蛋糕。2008年,黄的企业完成收入20亿元,2009年完成了36亿元。今年过半,黄给自己企业划的线是50亿元。

做加法的个性(小标)

和他的三哥喜欢做减法,专注房地产不同,黄一峰在主业稳定后开始做加法。他除了打造建筑业的下游产业外,还创立了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并参与了村镇银行建设。这些还没完,黄一峰还投资3亿元在老家包下1.5万亩地,种植花卉树木,除了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企业之外,他更多的是希望能给乡亲们解决更多的就业机会。

“顺其自然吧。”说自己和三哥性格完全不同的黄一峰,在被问到会不会超越金科时,如此回答。

【财富对话】

建筑企业做好了,没开发商难

支持冒险的底气来自市场(小标)

记者:我很关注你在2005年的那次抉择。放弃已经成熟的开发领域,去做建筑,算不算得上是冒险?

黄一峰:要说冒险,真算得上。那个时候我的项目都通过合并变成了金科的股份,我自己的出来做建筑的时候,企业还负了几千万元的债务。

记者:按照常规理解,开发商位于产业的上游,利润相对更丰厚,为什么你往下游的建筑业走?

黄一峰:举一个数字,你就明白了。万科算是开发商中的老大了吧,他当年做到300亿元收入的时候,已经有14个从事建筑业的央企收入超千亿元,现在很多建筑企业都超过5000亿元了。去年建筑行业的总盘子是1.96万亿元,而房地产好像就几千亿元。

这个行业的未来潜力会很大。

记者:支持你冒险的底气是什么?

黄一峰:第一,我学这个专业出身的,自己还开发过项目。第二,金科的工程质量在业界还是有名气。第三,我身边的相关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第四就是我对这个行业市场的看好。

记者:如果你当年不出来,还是自己做开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黄一峰:当年我三哥的实力排在重庆房企5~10位之间,我可能是排在10~20位之间。我当时做出入股金科的选择,第一是信任家兄做开发更专业,第二是我知道强强联合才能走得更远。我想的时候合并能把企业做到排名靠前,而且确实也有打仗亲兄弟的想法。

重庆企业缺乏浙商那样的联合精神。当今社会,要整合,才能更大更强。

资金支持是企业天花板(小标)

记者:你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企吗?

黄一峰:任何一个企业都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合作伙伴。

记者:你觉得企业的天花板在哪里?

黄一峰:过去一年,重庆放出9000亿元贷款,约20%是流向了民营企业,但是他们贡献60%的GDP增长。我想随时社会进步,对民营企业会更加善待的。

记者:你现在的项目所涉及的BT和BOT模式,曾经引起过很多投资者质疑。

黄一峰:我们现在做这种项目,会有三个保障。第一是政府要配合项目融资,第二是锁定相关土地价格。第三就是投资方能参与区域内任何一块土地的拍卖。

与黄红云的比较(小标)

记者:你如何比较自己和黄红云?

黄一峰:金科集团做到今天,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只是发展快与慢的问题。2009年,金科进入了全国百亿元俱乐部,上市后,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我三哥的主导思想是做专做精,他以前喜欢做加法,什么行业都涉足,现在他是做减法,只有一个开发公司,他走的是万科模式。

我呢,通过5年发展,逐渐建立起以建筑业为主,金融、农业产业化和商贸租赁三个小集团为辅的架构。

记者:你和黄红云的性格比较如何?

黄一峰:我的劣势是没有三哥细致,优势可能是胆子大,更冒进,善于接受挑战。

三哥的细心可以到什么程度,一个话题可以不离题的讨论三个小时,也能一个人关起门思考三个小时。当然,这种细心是优势也可能是缺点,也让他错过了一些项目,当年有人希望他投资煤矿,年回报60%,他都不做。不过这也反映了他专心开发。

记者:你是否介意外界把你称作“黄红云的弟弟”?想过超越你哥没有?

黄一峰:我毫不介意,并且引以为豪。好像我和我哥一同进入全国工商联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我现在还没有超越他的想法,一切顺其自然吧。

记者:可能很多人认为你在建筑业的成功,依靠的是金科的帮助。

黄一峰:2006年,我单飞的第一年,确实金科对我帮助很大,8成的业务来自三哥。但2007年,这个比例就降到不足一半。2008年,来自金科的业务占比不到我的15%。

我学习的是中兴,而非金科(小标)

记者:你的学习目标是金科吗?

黄一峰:我的学习目标不是金科,而是江苏中兴。他的模式在我们行业是最好的,他已经做到300多亿元的产值了。建筑行业的松散挂靠、半紧密联合、政府合作、紧密自营和投资型等多种模式在江苏中兴都有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做这么大的原因。

我正在研究行业模块化的事情,建筑行业做到500亿元产值,把模块建立好了,其实没有管理开发企业这么难。

记者:你自己的学习渠道从何而来?

黄一峰:我会引进管理咨询公司,也就是外脑。每年花钱不多,几十万,让他们针对企业给出模式,发现问题,并在理论上提出办法。此外,我还会学习成功企业的模式,比如广厦。

重庆企业差在模式和精神(小标)

记者:重庆建筑业目前和全国优秀企业的差距何在?

黄一峰:目前企业模式是最大的差距,重庆的建筑企业多数缺乏一个明确而优秀的模式。而且这个行业的项目经理不缺钱而缺精神,缺乏共同投资抓大项目的理念。建筑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需要更多资金撬动更大的项目,但现在的项目经理更愿意单干,而不是联合。

记者:中科目前是否有上市打算?

黄一峰:现在有两家企业在与我接触。快则三年之内,目前建筑企业融资最佳的地方是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