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剑黄昏 袁剑《奇迹的黄昏》序:绝望的思想

2017-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序:绝望的思想        这又是一本不太可能出版的书,之于我,这种经历已经是第二次了.奇怪的 是,我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不快.一是因为我可能早已经习惯了中国对思想著作特 别苛刻的出版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如果有可能重写此书的话,我肯定会做出重大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但我也知道, 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刻等待我的,仍然将是彻底的绝望.当然,这不是对自己的 绝望,而是对人类思想及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种终极的绝望.如果喜新

                           序:绝望的思想        这又是一本不太可能出版的书,之于我,这种经历已经是第二次了。

奇怪的 是,我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不快。一是因为我可能早已经习惯了中国对思想著作特 别苛刻的出版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发生了深刻的怀疑。

如果有可能重写此书的话,我肯定会做出重大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但我也知道, 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刻等待我的,仍然将是彻底的绝望。当然,这不是对自己的 绝望,而是对人类思想及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种终极的绝望。

如果喜新厌旧是人类 天性的话,今是昨非就是所有思想的本性。     《奇迹的黄昏》的绝大部分写就于2004 年。就其主题而言,是我前一本同 样未能出版的《中国的变局》修订本。

《中国的变局》完成于1995年,那时我还 是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中国改革本身的面貌和结局也远远没有清晰的呈现出 来。十年之后,当我重新落笔的时候,中国的情况几乎天翻地覆,而我自己也已 经进入越来越迷惑的不惑之年。

所以,说是对《中国的变局》的修订,但实际上 却几乎是完全的改写。       多年以来,中国问题一直是我的思想职志。中国问题的巨大复杂性一方面给 我带来了空前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却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知识吸引力,成为一 个思想黑洞,让我们不断地飞蛾扑火。

对我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这本书的大部 分意义可能就在于:在不断的折磨与扑火之间所获得的那种生命的张力。

当然, 对中国人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所寄予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可能是本书的另外一个 精神源流。中国改革是一场滔天的洪流,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为之巨变。无论是 幸运儿还是失意者,也不管是登峰造极的英雄还是命运凄惨的弃儿,都是这场巨 大历史活剧的一部分。

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同情、去感同身受。在这 个意义上,这本书是献给他们的。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无法站在那些现实主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这场改 革。

所以其中的批判性在所难免。在群星闪烁的夜晚,我时常仰望星空无限感慨: 自诩为无所不能的人类为什么就发明不出一种人人都幸福、人人都快乐的文明? 这种肯定会被智者讥讽为幼稚的慨叹,在我这里却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或 许,这个问题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但这同时透露出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人类离 真正的智慧还有何等遥远的距离。

或者,这根本就是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如果 读者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特别希望他们不要忽略了本书的这样一种精神气质。 就在我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的林 行止先生宣布改宗: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

我相信,中国绝大 多数弱智的自由主义者都会为此惊奇得张大嘴巴、跌碎眼镜。作为一个早期的自 由主义者,我非常能够理解林先生心中的那份煎熬和彷徨。只不过,我不会像它 那样随便抓住一根稻草,就开始自我的精神救赎。

      最近几年,在朋友闲聊的场合,我反复唠叨的一句话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知识和逻辑是人类发明的,其中永远隔有一堵神秘的无知之幕。

换句话说,我们 根本无法达成对这个世界的完全理解。而这种不完全理解,实际上将我们置于了 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就像人类所面临的唯一确定性是死亡一样,思想面临的唯 一确定性则是无知。

对于一个以思想者自我期许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洞悉了这 一结局更加不堪的呢?对于我来说,这几年几乎已经陷入不能写,不能说的境地, 因为我知道一写就错,一说就错。       人类因思想而生,也因思想而死。

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纯粹的某某主义者, 无论他们是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也无论他们是年轻的追随者,还是年 迈或故去的祖师爷们。不是因为他们"知"着,而是因为他们"生"着。虽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