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觉对红一军团 【红色历史】红一军团进占綦江石壕 为四渡赤水制造宝贵战机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共八万六千多人,从瑞金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在酉阳南腰界会师后,随即东进湘西。红四方面军也从包括城口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向嘉陵江以西挺进。
二、红二团进驻安稳羊角 保卫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避开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胜利突破乌江,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0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在政委刘亚楼指挥下,攻克娄山关、桐梓县城。随即,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方向挺进,近逼川黔边境处的綦江,以防止国民党大部队从川南进入,对遵义构成威胁。
1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驻綦江羊角,扼守尧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贵州酒店垭、綦江九盘子一带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三旅廖海涛部队和驻扎川黔边界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四旅潘佐部队。
在国民党反动派惊惶失措、紧张部署之中,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红军到达羊角之前,地主豪绅慑于红军声威,早已逃遁,团防兵也躲藏到远离羊角的马老洞。一般贫苦农民闻听红军“打富济贫”,都坚守家门。红二团一进驻羊角,即以严明的军纪出现在群众面前。为不扰乡民,除政委邓华,团长龙振文、刘瑞龙等团部干部分住枫香树老乡家外,大部队都自己动手用小树、谷草搭盖小棚,三五个人挤在一处。
大家见红军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和蔼可亲,买卖又公平,消除了疑虑,军民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红军还把几家地主的100多石黄谷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深得农民爱戴。
红二团宣传队还在羊角和安稳镇的观音桥、九盘子、鱼孔塘等地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标语主要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组织起来实行暴动”、“工农红军万岁”等内容,并鼓动军阀部队的士兵反戈一击,起义暴动,参加红军。红军宣传队离开羊角时,当地农民杜福生主动带路,将其送往贵州习水的温水。杜福生返回羊角后,被保正王福银加以“卖客”的罪名,送当地团防军杀害。
1969年,邓华将军专程到羊角,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这里走过时很艰苦。我记得有个地方叫枫香树,我在那儿住过”。
1963年4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在杨成武等陪同下到綦江视察时,曾经表达了再想“看看九盘关”的愿望。
三、红一军团进占石壕 为四渡赤水制造宝贵战机
遵义会议后,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于1935年1月20日制定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兵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
1935年1月17日至20日,红一军团大部队在松坎休整四天。21日早晨,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以及军团长林彪、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以红一师作前卫,红二师作后卫,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和黑镜塘,于当天下午到达石壕。当日上午,红二团也奉命从羊角场出发经箭头垭赶往石壕方向。
红军到达石壕时,当地百姓有的站在路边欢迎,有的端茶递水,主动与红军攀谈。当天,一部分红军留在石壕场宿营,一部分由杨少荣带路继续前进,驻扎在石壕的李汉坝一带。红军驻扎石壕期间,军团部设在石壕场上的禹王庙,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保卫局长罗瑞卿等住在庙内;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第二团团长龙振文、刘瑞龙,政委邓华;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堂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第四团团长杨成武,第五团团长张振山,政治委员赖传珠等分别住在石壕场周边的万天宫、肖公庙、火神庙、土主庙等地。
此外,当时经过石壕的红军领导人,还有聂荣臻、赵尔陆、萧华、冯文彬、彭少辉、曾宪辉等。1月22日凌晨,部队开拔,经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东隍等地进军赤水。
红军在石壕期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群众拥戴和赞扬。当晚宿营石壕场上和李汉坝一带时,有的住宿在街巷,有的住宿在道旁,有的住宿在老百姓的屋檐下,从不乱住老百姓的民房,即使有的老百姓欢迎红军住在屋里,也不乱动老百姓的东西,开拔前要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红军自带炊具、盐、米,在农民家借灶造饭时,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一点麻烦。红军在街上买东西,总是公平交易,下乡买菜时,要先付钱后取菜。以后,石壕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四、石壕红军烈士墓
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牺牲了五名红军战士。一名是为执行红军纪律而牺牲的红军司务长;有两名是红军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一名牺牲于李汉坝的周家店子路旁,由农民王昌培等就地掩埋;一名牺牲于兴隆村,由农民杨玉林等将其生前所带军毯包裹遗体掩埋);还有两名是1935年在李汉坝农民李树清家牺牲的红军重伤员。
新中国成立后,綦江人民翻身解放,饮水思源,于1964年至1983年间,先后在白果村和石壕场附近修建过红军烈士墓,逐步将五位红军烈士的忠骨迁葬在一起。1991年,进行整修和扩建,也就成为了现在的石壕红军烈士墓。
整个烈士墓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纪念塔、题词碑林、陈列室、红军宣传标语碑林等七大部分组成。石壕红军烈士墓由杨成武将军题词。烈士纪念塔上镌刻有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李文清(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将军的题词。石壕红军烈士墓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
五、红军纪念碑
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一部在箭头垭场(一半属贵州桐梓,一半属綦江)午饭后继续前进。司务长和两名战士留下检查红军纪律,归还借用群众的东西,用银元兑换战士购物时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被贵州盐防军包围。
一名战士牺牲,司务长在掩护另一名战士突围后负伤被捕。司务长被盐防军施以“踩杠子”、“灌石灰水”、“烧烙铁”等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未吐露红军半个信息。当晚,被捆押到石壕羊叉,吊在农民赵兴五坝子边的桑树上。
赵兴五见其伤势严重,又饥又寒,趁盐防军狂欢滥饮之际,私与送菜送饭。司务长怕祸及农民,坚辞不受。次日,司务长被押到石壕茅坝坪杀害。就义时,他高呼革命口号,痛骂军阀,被盐防军残忍地将其舌头割掉。司务长牺牲后,当地农民杨贵华、杨宪洲等将其遗体掩埋在离他就义处8米远的田中。
新中国成立后,綦江人民为了纪念红军司务长,于1964年在茅坝坪修建了红军烈士墓。1981年,在石壕苗儿山麓修建的红军烈士墓落成后,才将茅坝坪红军司务长的遗骸迁葬于石壕新墓。2010年11月27日,又在茅坝坪红军司务长牺牲地,重新修建了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红军纪念碑。
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队在石壕李汉坝漆树坪农民李树清家宿营。次日,卫生队撤走时,留下四名江西籍红军重伤员,委托李树清帮助护理养伤。李树清为躲避军阀部队搜查,将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下的油岗咀岩洞隐蔽。
李树清一家人轮流送饭,并找草药敷治伤口。同年2至3月,其中两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相继牺牲,李树清和农民唐明兴将其遗体掩埋于洞外;一名伤好后于4月离开;一名伤好后在李树清家帮忙干活,两年后,在打通镇被国民党军队拉兵抓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的百姓把“油岗咀岩洞”改名为“红军洞”。
六、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两河口大桥,位于石壕镇的香树、高山、皂泥3个村交界处。该桥建于清代同治12年,桥高10米,宽3米、跨度19米,横跨当地香树、高山两个村,两端以石梯与桥面相连。系石木结构,歇山式青瓦房顶、穿逗式梁架,现还保存着原建筑风格。1935年1月红一军团从松坎出发途经箭头垭、黑镜塘,便从此桥通过到达石壕。由于它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这段历史,后人便将其命名为“红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