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夜 星月夜(梵高创作的著名油画)
梵高《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在与高更的1次剧烈争吵以后,他割下自己1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1个妓院内的清洁工(众人普遍认为是1个妓女,但经考据,这人当时年龄不到19岁,只是妓院的1个清洁工)。尔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
他在那儿共呆了1年零8天。其间,他依然勤奋作画,完成了1百510多幅油画和1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1样翻滚起伏的图象,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
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1个高度夸大变形与充满强烈震动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1团团夸大了的星光,和那1轮使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
对梵高来讲,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意味的涵意。那轮从月食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1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食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和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1样的星云,或许意味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漩涡。全部画面,仿佛被1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围绕、直上云真个柏树,看起来象是1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应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1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觅某种方式,用对照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急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照; 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构成鲜明对照。
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有种普遍的说法,由于这是梵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众人普遍认为这是梵高想象出来的美好情形。有人却认为,这仿佛更是感到安全和隐晦的产物,作为歉意和爱的表示,甚么也没有了的梵高割下耳朵。由于疯狂的行动,这由心里发出的真实情感,就这样被送入精神医院。
而这时候期的梵高,事实上却创作了150多幅作品,精神病人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和心情吗?不能从精神病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只是不想说也不知道说甚么罢了。艺术其实不是越会画就越理解他人的心情,更不是认识的作品越多,越理解作者的心情。请不要亵渎悲伤的人。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构成旋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摆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落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实的如“活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活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久是静止且立体的,每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
时间不同,心情不1。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落里面。恍如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森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1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1般,直上云端,使人有不安之感。
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食情势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1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曲折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照,在这类高度夸大变形和强烈视觉对照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3106景》中的《神奈川冲浪裏》,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裏》的元素。
在现代的1项科学研究中,科学人员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夜》在内,包括有1种物理上称为“湍流”的神韵,并推测此神韵来源于梵高由于长时间处于癫狂状态中而得到超于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绘画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1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类似’的地方。”
如,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为1颗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周围的景象。该恒星位于麒麟座方向,距离地球2万光年。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视察舞台,视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梵高来讲,在他病情还没有发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1个世界监视着。他发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不只是他本身或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而是能够把1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他在采取大胆的布局的同时,同时又体现出了与这个世界脱离的另外一种思惟!
这幅画中显现两种线条风格,1是曲折的长线,2是破碎的短线。2者交互应用,使画面显现出眩目的奇异景象。这明显已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构成对照。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活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1团正在灼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
《星夜》:1个个呈漩涡活动的星斗,敏感而不稳定。几近骚动的线条,刺眼的换色或耀眼的红色在豪情的指挥下恣意舞动,就连生擅长大地的扁柏也在尽力挣脱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动的蓝天,这简直是1篇豪情的汪洋。梵高的豪情远比高更来地剧烈与外向,在梵高的绘画中,所有的色采与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豪情表达。——房龙《西方美术简史》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不靠直接视察对象,而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1幅。他的《星夜》这幅画,画着1些入眠的小屋,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1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构成漩涡,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空想,是宣泄没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约翰·雷华德 著)
星光灿烂的夜空或许是文森特·梵高最着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1眼就能够认出是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1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
即便梵高尝试了装潢性作品的创作,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份缘由无疑是梵高没能举行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3幅作品做过评论,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
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类笔法干脆称为装潢性笔法。1889年,费利克斯·费内翁曾提到,在这幅作品里,这类"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旋涡关的色采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
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美道:"热烈的厚涂……各种色彩很自然地营建出了使人感到震动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1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
这些评论也许促令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潢性,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1种将前景和背景统1在1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3言两语,而几近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更深入讨论。
假设从1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刚劲有力、别具1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独特的个风格,而不是装潢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态1旦广为人知,他们就会绝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阈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或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食中走出来,星星闪耀、汹涌,柏树随着它们摇动,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完成了贯穿全部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1种幻象,超越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未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期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期的关系。
但是这类幻象,是用花了1番工夫的准确笔触酿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偏向于把它和勇气10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其实不受理性的思想进程或严谨技法的束缚。
梵高绘画的独树一帜,在于他超自然的,或最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类体验,可以用1种谨慎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类笔触,就像艺术家在挖空心思,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视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由于梵高是1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1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106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颤栗着悠然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山谷里的小村落,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2次崩溃以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苏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采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1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豪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像研究自然1样,从1开始的素描小品,1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
它照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1个疯人,或1个不能控制自己行动的人,不管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纯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1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
画面的1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采与节奏的组合,和所强调部位的奥妙变化,都表明这是1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恍如梵高完全苏醒的时候,就可以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模样。
文森特·梵高的星夜油画已到达了艺术成绩的颠峰。虽然梵高的1生中只卖出1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计的。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1,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从堂麦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灿烂的夜晚“(根据星夜油画改编的),到无止境的商品都在夸耀它-星夜这幅不可思议的油画。
有人会问这幅油画里有甚么特点使它深受愈来愈多人的爱好?它的确有1些特点激起观赏此画人的兴趣,而每一个特点感动每一个不同的人。下面将会详细述这些特点:
1. 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漩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点虽然是夸大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一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星夜吸引我们的视野,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1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动。
2. 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1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1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或许那冷暗的色采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空想。村落的中央有1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这尖塔带给小村落1种安稳,创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离的调和。
3. 画的左侧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善1致。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雄伟的。用漩涡式的曲线描写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1种深入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爱好的理由。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全的认识。
梵高年轻时因同情穷人(1876⑴880) 想献身于基督教。许多人认为此画里的101颗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圣经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这段话: "他还做了另外一个梦,把它告知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101颗星再向我们敬礼。"《3幅星夜油画的简介》。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10世纪艺术,特别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生于荷兰乡村的1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空想、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初期画风写实,遭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大使其画风剧变,他的画,开始由初期的烦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采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地步。
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1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2人性情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尔后,梵高的癫痫病经常发作,但神志苏醒时他依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1生中留下大量震动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他其实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重视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期中最热忱和最抒怀的画家。1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1切情势、1切面容都具有1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1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
这1切对他意味着是1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1切的热忱转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1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他认为:“色彩不是要到达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豪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采对照常常到达极限。而他那富于豪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动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采与笔触的交响乐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