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哲洙第三方评估 引入第三方评估 各方面找差距
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切入点。那么,沈阳将要如何发力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坚持以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注重服务便利和效率优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沈阳市政府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切入,确保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意见,切实通过环境的整体改善来集聚发展要素,激发社会潜能,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引入第三方评估 各方面找差距
分类对标,综合评估。对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查找沈阳市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 对照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查找沈阳市在政务、市场、开放、要素、设施、社会、法治等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找准工作路径,制定改进措施。
针对五大重点问题 实施专项整治逐个突破
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深入开展政务服务窗口质量、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垄断性服务行业涉企服务、政府和企业失信、企业正常跨区迁移难等五大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提升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文明素质、业务能力,切实以政务环境建设带动各领域营商环境建设。建立协调联动、监督考核和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树立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是环境的理念,形成共同缔造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确保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建立“问题清单”严格整改杜绝反弹
严格整改,全面提升。瞄准2020年营商环境排名进入前50的目标,结合评估报告建立问题清单,以“零容忍”态度抓紧整改百姓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动员社会参与,加强社会监督,敢于揭短亮丑,确保整改到位。加强制度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防止问题反复反弹。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和工作推进成效,迅速改变沈阳营商环境形象。
落实重点工业优质产品补贴政策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开展新动能培育行动,积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支持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新旧动力转换。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落实重点工业优质产品补贴政策,支持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管理水平,切实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一批“沈阳”品牌。
开展企业规模升级行动,对重点产值增量企业、产品订单增长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入规升级培育库,实行“小升规”奖励制度。
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缓解企业“过桥难”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担保体系建设,运用助保贷、融资扶持资金、流动性债权基金、应收账款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工具,缓解企业融资难、“过桥难”等问题。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孵化器,开展“互联网 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开展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通过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技能人才。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优秀民营企业上市。
降低水电气暖等经营性成本 为企业减负
在降成本方面,努力降低企业水电气暖、物流、融资等经营性成本,降低税费及审批等制度性成本,扩大“零审批”、“零收费”园区试点。
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市 实施多种人才计划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具有沈阳特色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开放资源,搭建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为创新性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深入推进“盛京人才”战略,实施盛京优才集聚计划、盛京英才支持计划和重点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奖励计划,培养集聚各领域领军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探索实行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特殊政策,争创老工业基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推进自贸区改革创新 实施精准招商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借鉴厦门模式,以推进负面清单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开放为核心,推进自贸区改革创新。以中德装备园为载体,抓好对德国以及欧盟各国的招商引资、企业并购,促进中德企业扩大技术、管理、双元制教育合作,办好德国企业沈阳行活动。
实施精准招商,围绕壮大汽车、装备制造等千亿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招商,围绕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新经济招商,盯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创新活跃地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商。加强对口合作,以项目清单为抓手,建立与北京、江苏、厦门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推动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与国际化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快聚集新兴金融机构和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推动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权力下放基层 引领居民“协商共治”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把权力下放到基层、将服务推进到基层。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引领居民“协商共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市民主人翁意识,塑造城市共同精神,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