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的咏春】真实的叶问(叶问的咏春真的是正宗吗?)
一部电影让很多人记住了“叶问”这个名字。这位咏春拳的宗师,曾教出了名扬天下的弟子李小龙。凤凰卫视《风范大国民》日前推出的一档节目,详尽地介绍了叶问的传奇一生:身高不过1米63的他在一分钟内就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教授弟子时毫无保留,但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曾经拒绝李小龙以一间楼宇高价换拳谱的请求…… 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
核心提示:咏春拳是中国武术门派之一,五十年代被叶问先生带来香港、从七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快速发展,为多国特警所采用的拳术。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马鼎盛:叶问是谁啊?人们看了电影和宣传才知道,叶问是李小龙的师傅。他是华南咏春拳一代宗师,全世界有200多万人练咏春拳,其中大部分人是叶问和李小龙教授、推广的功劳。
叶问是广东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本名叫叶继问,祖居位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桑园大屋连绵好几条街位,“桑园叶姓”在佛山无人不知。当年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首徒陈华顺,租用桑园叶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拜师入陈华顺门下时才7岁,就此下苦功练咏春拳十个年头。
叶问十六岁时离开佛山,到香港求学外文,就读于赤柱的圣士提反学校。1908年积弱积贫的中国,打输了中日甲午战争,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在打败给八国联军,赔款连利息是9亿两白银,直到1939年,中国的海关要抵押在洋鬼子手里。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处处可见:“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年轻气盛的叶问曾经飞起一脚踢飞了辱华的告示牌。
叶问、李小龙师徒合影
叶问所教弟子中,最出名的还是李小龙,他把咏春拳和其它国术精华融汇贯通,根据自己爆发力超强,弹跳力极佳的特色创立了截拳道,凭着一身无敌的华人功夫,率先打进好莱坞,“功夫”(Chinese kung-fu)这句广东话也被写进所有的外文词典。不管你走遍五大洲,只要一亮出后发制人的咏春拳基本功,叶问的影子就明灭可见。
解说: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便捷,古来就是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十分发达。清末时期,工人大量失业,黑社会欺压百姓,大量的工人与小商贩们为了身有所依,纷纷入武馆拜师习武,借用武学防身,于是佛山地区武馆空前繁盛。
叶问教授李小龙咏春黏手术
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是南派武术的重要基地,武术大师: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等等都出自佛山。
梁赞,是佛山“赞生堂”药材铺的一位儒医,确切地说,是他第一个使咏春拳扬名立万,人称佛山赞先生。陈华顺,当年是佛山一个找钱摊的小贩,力大无比,每天手拿上百斤散钱给人找换,以谋生计,人称找钱华。他是赞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的师父。
“找钱华”看准了叶问是衣钵相传之人
叶正(叶问之子):叶问的师傅找钱华,就是陈华顺,租了我们的桑园的祠堂来教咏春,当年叶问,他都是好活跃的人,看到钱华在那教玩咏春,他自己就说要去拜师学艺。
解说:然而此时的陈华顺并不想收叶问为徒,就故意说了个巨额的拜师费,希望叶问能够知难而退。
叶正:就是以前的龙银100个,100个在那个时间是很多很多钱的,现在差不多,现在的,一个龙圆差不多五六百块港币的,这么多钱,这实际上是找钱华留难叶问,不是说真的收的这么贵的,是希望他知难而退,这么个意思。叶问听了后,几天后他自己捧了100个大洋,拿去,找师傅拜师。
马鼎盛:中国有句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少武术师父教徒弟都留一手,造成一代不如一代。不过学咏春拳倒有个例外。7岁的叶问跟陈华顺学艺,算是收山弟子。叶问悟性极强,勤奋且善于思考,武功进展快,武德尤其出众,很得陈华顺欢心。
儿子偷了陈华顺的药书和武术书去当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把书赎出来干脆送给了叶问,他看准了叶问是衣钵相传之人,可以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六年后,陈华顺临终时嘱咐大弟子吴仲素继续教授叶问。吴仲素忠于师父所托,对叶问倾囊相授。
叶问在香港读书时为救护被欺侮的中国妇女而得罪外国水手,巧遇梁赞之子梁壁才打退七八个鬼佬,此后他天天去找梁壁切磋。每当叶问施展绝招时却给轻轻带过,不但使不上劲,是连梁壁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被抛得老远。
一连输给梁壁五六天之后,叶问实在想不通,难道是传说中的“沾衣十八跌?”于是他不再找梁壁比划。倒是梁壁找上门去,看到叶问一个人在重演比武时的动作在苦心钻研。梁壁就喜欢这样好学聪敏的少年,于是把自己跟父亲梁赞所学的武艺倾囊相授。叶问后来教徒弟也是毫无保留。
解说:叶问教徒只要是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他还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习惯和兴趣,制订出各种各样的教授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习惯和生理机能使武功逐渐进步。
陈卫匡(叶问徒弟):他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和其它功夫不同,因为我学过其它功夫,他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灌输给徒弟,这样很重要,因为学的好功夫,但你不能把功夫传承给第二代,如果,那么这个传统就会失去一些价值,所以他怎样去灌输功夫给我,这个是我最深刻的印象。
解说:从小严谨的儒家教育,为叶问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16岁后在香港受到的西学影响,使他更够用现代科技常识,比如力学原理、几何角度等等去解释咏春拳的法度,并加以融会贯通,最终成就中华武术之大成。
叶问把闭门钻研拳术当成个人修为
朱培建(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咏春拳里面牵涉到很多八卦、五行,叶问就把它用当时的科学、力学、几何学就是把它运用到这方面来,教徒弟,所以徒弟学起来就很明确了,不像以前说的五行八卦那样费解。
解说: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叶问对初入门者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视,比如当传授咏春的基本功时,从正确手法,腰马配合,到发力运用,都没有设时间限制,只有学习者能达到要求,叶问才会教授新的课程,从不苟且。
叶正:他教徒弟的过程里边,比较要求稳,打好最基本的基础才会慢慢教你,所以他教徒弟的过程是比一般师傅要慢的。
马鼎盛:叶问四大弟子之一的黄淳樑跟师弟讨论转手时该反手摆出还是正手摆出?两人争持不下,半夜敲门请教叶问,他回答说两个都对,叶问解释说:“对打最重要是能最快出拳迎击,这时是反手便是反手,正手便正手,所有招工不过是基本技术。
到实战时,最快出手才是目的。”李小龙学到叶问的咏春拳精髓,才发展出截拳道来。身材矮小四肢短的东方人,面对体高力大的西洋人,必须发挥敏捷快速的特长,临场要随机应变。叶问教徒弟不会一成不变,李小龙教400磅的洋徒弟使咏春拳当然也截然不同。
名成利就的李小龙,提出以一间楼宇的高价请叶问师傅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小龙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学习,但却被叶问所拒。叶问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不能厚此薄彼,这种大宗师风范,不但为门下弟子所爱戴,更有利于推广咏春拳到五湖四海。
马鼎盛:叶问如果不是教出个李小龙扬名天下,一生低调的叶问也许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不像黄飞鸿,被大陆和香港的传媒炒热,成为民间传奇人物,电影电视也长盛不衰;叶问也不像霍元甲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艺”绝技,创立精武门,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叶问劲气内敛,日寇占领佛山之前,叶问是富商大少爷,靠祖辈的福荫度日,像林冲一样不想惹事生非。他不设馆收徒,也不爱同闲人动武,争名夺利。他把闭门钻研拳术当成个人修为,平时也和当地的阔少一样每天品品茶、间或和人切磋武功,点到即止。
叶问在抗战年代熬过国破家亡的岁月,拳术精湛而怀璧其罪,一身的正义感随时惹来杀身灭门之祸。历史上的叶问不可能像电影演得那么潇洒浪漫,不过甄子丹那句台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电影画龙点睛之笔。几亿中国人不能都作英雄,但是人人怀抗日之心才叫日本鬼子胆寒。
解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佛山沦陷后,日军侵占了桑园。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叶问一家,穷困潦倒,
伦佳(叶问早期弟子):他和我姐夫是好朋友,我姐夫会经常接济叶问,那时候叶问经济方面很困难。
大部分人是因为李小龙的原因练咏春
解说:电影中叶问在穷困潦倒时曾经得到商人周清泉的帮助,并在他的纱厂授徒,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电影中的周清泉确有其人,就是伦佳的姐夫,而伦佳也得此机缘和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一起成为叶问的首批徒弟。
解说: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所知,于是想请他担任宪兵队的中国武术教练。
伦佳:日本人在的时候有人叫他教日本人学拳,他不教,他说我不能做汉奸。
解说:即便生活难以为继,叶问也绝不接受日本人的嗟来之食。由于拒绝教日本人武术,日本宪兵队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声明如果叶问打败则听他们差遣。无奈下,叶问只好接受比武。电影中的场景更多突出的是民族危难中普通中国百姓的气节,而实际上,整场比武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叶问也在对方败相毕露时及时收手。
马鼎盛:当年中国涌现出大刀王五、霍元甲、黄飞鸿和叶问这些武术家,是因为被洋枪洋炮欺负惨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应运而生。在抗日战争中,日军驻北平最高长官河边正三旅团长一再邀请二十九军将领赴宴,二十九军长宋哲元干脆在中南海怀仁堂叫日本人来吃一顿。
日本鬼子借酒发疯,又唱《君之代》又耍东洋刀。师长赵登禹将军随手舞起一把镔铁大刀,刀随手走,刀法就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这大刀是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一战砍得日寇人头滚滚,29军让飞机大炮优势的鬼子知道中国武术的利害,大刀也砍出中国的军心士气。
抗日战争期间,佛山的工商业都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也常常三餐不继。日寇久闻叶问的大名,要他去做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断然拒绝。宪兵队一再指派高手同叶问比武。很多人劝叶问认输算了,但叶问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鬼子的枪口下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叶问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含糊!”
解说:叶问师承名家,拳技高超,且坐言起行,赢得了武术界同仁的尊重,被称为“梁赞第二”。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后,结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得知叶问为咏春拳陈华顺门人,马上拜师学习咏春拳,随后叶问在香港九龙饭店职工总会开设了第一个咏春班。
叶准(叶问长子):来到香港之后生活比较艰苦,为了要生活,所以有的朋友给他安排,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詠春,当时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生活,所以就教起功夫起来。
解说:官方统计,全世界超过200万的人练咏春拳,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李小龙的原因练咏春,有人说,如果不是当年叶问来香港教拳,咏春拳这三个字就不会在香港乃至世界如此流行,李小龙也不会有今天的声望。
起于严咏春盛于叶问
叶正:李小龙是很活跃的一个小孩,当年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和些小孩或者街坊大家动下手什么,他的父亲李海泉就害怕有人伤害到李小龙,他就问他的好朋友张百堂和他说可以去找叶问,去找叶问是叶问教他玩功夫,让他将来自己保护自己。
解说:1955年,15岁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油麻地利达街的拳馆随叶问学拳,当年的李小龙学拳相当刻苦,从不缺课,而且总是提早到拳馆练习,在去拳馆的路上还一路走一路打拳,以致被人笑称傻子。
叶正:中国功夫以前比较传统点的,就好多师傅就不喜欢人问,但叶问就喜欢人问,而且对于一些读书的小孩就特别有心思教,所以李小龙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学的时间好用心,而且有问题都问。
叶正:一个好的师傅,除了教本身的所有武术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在中国功夫里面我们就叫武德,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徒弟,叶问都是用这套来影响李小龙的。
解说:叶问在香港传授咏春拳时,喜欢教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其中很多是中学生,那个时候的香港只有一家香港大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港大,很多人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其中就有不少叶问的弟子。
叶准:那这些学生出国读书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就会问叶问,我过去之后怎样继续学呢,没人帮我黐手这样。
解说:咏春拳注重黏手练习,以训练双方交手后的感觉和反应,因此与人对练十分重要。
叶准:叶问都这样说,你过去之后,在你的同学里边教一些有兴趣学功夫的人,等他学晓的时候你一方面教他,一方面自己又会提高。但这件事就吸引到年青人的兴趣的,最初就三几个,但后来就越来越多了,所以詠春用这个媒介的推广就实际上促使詠春有这么多人学,在世界上发展的这么好,李小龙也都曾经走过这条这样的路。
解说:在岭南“五拳十三家”中,咏春的地位原本并不高。通过叶问和门人的努力,短短二十多年间,咏春拳传到世界各地,遍布五大洲。
马鼎盛:可能同咏春拳潇洒轻盈的套路有关。其实身形矮小力量较弱并不妨碍习武。叶问不过1米63,但身体健壮内劲十足,前臂尤其精悍。叶问武功高强但不擅辞令,而生性诙谐。请他大声演说比打一套拳还难。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从不留胡须,举止斯文大方;喜穿深色长衫,在夏天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常被外人当作“当铺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绝对想不到叶问是武林宗师。
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到全球,中外公认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
这可不是行为艺术,它是咏春拳。在电影《叶问》里,代表“北方拳”的金山找将其称为“女人拳”。但是不要小瞧这种“动作简单,姿势难看”的拳术,金山找走一路打一路,最后拜倒之处,就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拳头下。即使美国特种部队、英国皇家警察,也在如火如荼的学着咏春拳。他们彪悍凶猛,盛气凌人,没跟咏春拳师傅过招前,也和金山找一样满是不服气。
肤色各异的咏春弟子,每个人都有同一个梦想,就是练成李小龙那样的中国功夫。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是什么?正是咏春拳。作为叶问的嫡传弟子,李小龙有咏春拳改造出的截拳道,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功夫。
咏春拳到底是个什么拳?叶问究竟是个什么人?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赶赴香港,专访叶问宗师的长子、咏春拳体育会会长叶准先生,听他细说真实的咏春拳,真实的叶问宗师。
1993年,为纪念叶问宗师诞辰100周年,叶准先生曾写了一阕《西江月》:“半世风流潇洒,一生磊落光明。当年赤手搏苍鹰,赢得里人钦敬。悉心栽桃育李,早就几许英豪。敢叫旧谱变新声,顷刻全球应和。”
说自己父亲“风流”,叶准说,一是:他确实是像***《沁园春。雪》里说的那种“风流人物”,另外他也确实“风流”。1949年,一次在政府组织的音乐茶会上,叶准遇到乐音界名人邓非、刘碧云夫妇,刘碧云是上世纪193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邓先生得知叶准是佛山人后,问他是否认识一个叫叶问的人,席间知情者顿时大笑。
邓非说,当年他和叶问同在香港读书,是好朋友,还一起做过“舅爷”(“舅爷”是当时对追求名伶者的惯用代称,这种追求是以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为目的,不同于现在的“追星族”。)邓非说最后他追到了,而叶问却没有追到,因为叶问不懂音乐。后来,这对夫妇穷病交困,一起在广州珠江桥跳江自尽了。叶准去香港后和父亲叶问先生说起此事,他还甚为感慨。
“赤手搏苍鹰”,说的是叶问在军、警方面工作期间的故事。当时,叶问在佛山管理治安,一天带领部下在闹市跟踪一名刑事案惯犯,同事突发奇想,问叶问是否可以徒手抓住惯犯。叶问将手枪和手铐交给同事,悄悄走过去,三下五除二就将惯犯牢牢捉拿住。这一事迹顿时又在佛山传遍了。
在电影《叶问》里,有叶问捏坏左轮手枪的一幕。叶问也确实做过这样的事情。据叶准说,当年佛山有个叫余秋耀的人,确实曾用手枪指着叶问,叶问抓住手枪并将其捏坏了。叶准先生说,父亲叶问和余秋耀有纠纷时自己还没有出生,但后来他跟这个余秋耀认识了,他当年是佛山的一个便衣。另外,也确实有日本人要和叶问比武,但叶问拒绝了。如果真是比武打死日本人,当时他哪里能跑得掉呢?
“悉心栽桃育李,造就几许英豪。”叶问1949年后定居香港,一直教授咏春拳,并将其推向全世界。桃李满天下,一点不夸张,全世界几十个国家近200万人在练咏春拳,还培养出不少包括李小龙在内的出色弟子。
1952到1972年,叶问宗师在香港教拳的生涯约有20年。过去所谓的“二世祖功夫”,传了几百年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去学;自叶问在香港教拳始,咏春传遍全世界,到现在大约200万人在学咏春。
美国《功夫》杂志1998年曾发表文章称,全世界各派武术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是咏春拳,当时保守估计是超过100万。十年来,咏春拳在全球发展更为迅猛,叶准先生称,全世界学咏春拳的估计已经超过200万人了,其中95%都是练叶问咏春拳的,其他分支的也很多,但绝对人数不多。叶准先生曾专门研究过叶问宗师成功的根源,他认为其中三点是最关键的。
一是改变了师徒必须亲自黐手(咏春拳重要的练习方法,两人对面双手攻防,类似太极拳的推手)的惯例。以前传习咏春拳,师徒之间一定要亲自黐手。叶问到香港授拳时,有些弟子要出国读书,叶问就告诉他们,可以教给对咏春拳感兴趣的同学好友,然后和他们一起对练黐手。
这就解决了出门在外没有对手练习的问题。老外学习中国功夫,大多喜欢实证。咏春拳是在交手中练习的,由被打到不被打,由不被打到学会反击,由攻击成功到攻击简捷,越打越得门道,越练越有兴趣。这种练习方法,也吸引了大量老外来学习咏春拳。
二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替代了古老难懂的动作名称。以前中国武术中很多动作的名称都是使用传统字眼,比如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一些文化程度浅的学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洋徒弟更是不知所云。叶问宗师针对这一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替代“玄学术语”的称谓。
比如,以前咏春拳里有个动作名为“两仪”,其实就是扎马转身180度,叶问改名为“180度转马”,还有“人走弓,我走弦”则表述成“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此一来,一些动作和专业称谓顿时让初学者明白无误,咏春拳传到外国后,翻译起来也比原来容易多了。
三是发展有文化的弟子,通过校园向社会传播咏春拳。在香港传拳过程中,叶问深刻意识到文化程度对学拳者理解能力的意义,于是主要找那些读过书的人来教,以中五或高中文化程度的为主。因为当时香港只有香港大学一所高校,很多学生想继续深造,只有远赴国外。
他们到了国外,按照叶问宗师的建议,在同学中发展拳友,甚至收受徒弟。本来是为了找对练伙伴的,结果往往是,大学毕业时,有的咏春门人已经拥有几百名学生了。学拳的人多了就开始收钱,教拳者也就不用去唐人街“洗大饼”(刷盘子)了,毕业后甚至靠教拳就能更好地谋生了。在大学修读哲学的李小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当年,和李小龙一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
叶准先生说,别的功夫,大多是一些厨师带去的,始终不能走出唐人街,所以发展不了。而叶问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咏春传到全世界。
在全世界人眼里,中国功夫就是李小龙那样的功夫,也就是他在咏春拳基础上创造出的截拳道。为什么李小龙不是出自其他门派,而偏偏是出自咏春拳呢?
有咏春拳师傅认为,除了独具特色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外,也跟咏春拳的简捷格斗功能关系密切。以柔克刚,是咏春拳的特点,也是它最正统最重要的内容。
咏春拳是近距离格斗的技击功夫,与流行于佛山的龙形拳、白眉拳和南螳螂拳类似,对打时双手要放在身体前面,跟北方拳长桥大马、双拳上下前后挥舞的大不相同。咏春拳擅长“短距离发力”,也就是李小龙所说的“寸劲”。守住中线,抢占中线,打击对手中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武术界有一个传说,说咏春拳专克公安武警的擒拿格斗,为此解放初有的地方政府禁止人们练习咏春拳。叶准说,他也从广州朋友那里听到过这个说法,不过没有证据证明。咏春拳有抓拿手法,会脱手,如果有人来抓,一拳打过去就跑掉了。因此,不少国家的特种部队、警察和海军陆战队高级官兵都学过咏春。
在叶问和李小龙之间,有一个人无法忽略,就是李小龙的师兄黄淳梁。1935年黄淳粱出身于中医世家。先后学习太极拳、西洋拳、咏春拳等。1952年,黄淳粱带表弟一起到叶问的拳馆“参观”,打倒了几个弟子。在跟叶问交手并被打得无法招架后,才心悦诚服的拜师学艺了。
后来,黄淳粱曾在香港挑起比武踢馆之风,身经至少上百次恶战,为咏春拳在香港打开广阔天地立下汗马功劳。28岁时,黄淳粱在叶问的鼓励和支持下,开馆授徒,训练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和本门师弟,其中就包括李小龙。1996年,国家体委邀请黄淳粱到北京传授咏春拳,内地遂掀起学习咏春拳的热潮。
研究咏春的历史应该是从梁赞(生于1845年)先生开始,太平天国(1851—1864)时期,这也是他最活跃的时期。梁赞对武术的兴趣很浓厚,他把前人留下来的一招一式,整理成今天这样一套完整的功夫,即咏春拳。从这个意义上说,梁赞是咏春拳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
近代以来,咏春拳中众所公认的祖师,是梁赞。梁赞整理好这套咏春拳后,到处和人切磋研究,他交游面很广,功夫也很好,令咏春拳在整个南中国名声大噪。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武林中人,都知道梁赞的名字。
梁赞在佛山行医卖药,甚少授徒,佛山人陈华顺(外号“找钱华”)得其真传,并收徒教拳。梁赞晚年回到家乡鹤山古劳,把改良的咏春拳授给了当地的乡亲,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古劳咏春拳。
梁赞有两个儿子,长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两人分别学到梁赞的绝技,梁春学了中医,梁碧学了功夫。梁碧很斯文,性格内向,不像打功夫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先生碧”。
梁赞死后,其经营的药材铺赞生堂顺理成章交给了梁春,经济大权也落到了梁春的手里。学功夫没收入,开药铺有收入,梁碧只好问哥哥要钱。要得多了,兄弟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叶准先生曾到佛山梁赞故居看过,院子里砌了一道墙,同一个大门进去,一边是梁春的,一边是梁碧的,可见两兄弟关系之恶劣。
梁赞把咏春拳打出名堂后,很多人想来学拳,梁赞去世后,徒弟陈华顺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学了咏春拳,就对外人说,只有自己才是梁赞功夫的传人。为此,梁碧更为郁郁,遂离开佛山,出走香港,栖身于朋友冯某在香港文咸东街开的南北行。南北行经营中国大陆和南洋之间的贸易,里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费吃住。
陈华顺则留在佛山教功夫。陈华顺可说是咏春拳第一个职业拳师,当时的咏春都是徒弟和师傅黐手,每个人都要和师父黐手,师傅教不了多少个徒弟,所以当时陈华顺只是教三五个人。师父要靠教拳来维持生计,徒弟少了,学费自然要贵一些。这样一来,咏春拳就被称为“二世祖”功夫,意思是富家子弟的玩意,家境不够殷实的人根本学不起咏春。但是,富家子弟学会咏春后,也不会为生计去教拳。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咏春拳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
1893年10月10日,在当时的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桑园大街,叶氏家族的叶蔼多、吴瑞夫妇,又添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叶继问,就是后来改名为叶问的咏春拳宗师。
1899年,6岁的叶问在佛山桑园大街的也加宗祠看陈家顺教授咏春拳,提出要学拳。陈华顺说:拜师,要大洋二十,你有吗?小叶问回到家中,拿来了二十大洋教给陈华顺。陈华顺一看这小孩来真的了,于是找来叶问的母亲吴瑞,问道:叶问年幼,二十大洋不知从何而来?后来吴瑞考虑到叶问年纪小,身体也不强壮,学点功夫总会对身体有好处,于是就同意叶问拜师学艺。
这段故事,有叶准的祖母亲口告诉他。当时跟叶问一起学拳的,还有雷汝济、吴仲素、吴小鲁、何汉侣等人。
1905年,陈华顺去世,死前嘱咐吴仲素帮助少年叶问完成咏春拳学业。和师兄们一起把师傅陈华顺的灵柩送往顺德陈村安葬后,叶问开始跟随师兄吴仲素,转到佛山普君墟香线街继续学习咏春拳,一学就又是两年。此时一起习武的还有阮奇山、姚才(佛山咏春拳高手姚祺之父)。
后来,武林界威名远扬的“咏春三雄”,不是别人,正是阮奇山、姚才和叶问他们三位。但是,当时他们三个都不是教拳的。叶问宗师到了香港定居后,为了生活才不得不教拳,这是后话。
1908年,叶问得其殷亲庞伟庭资助,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时年,叶问15岁。
第二年的某一天,叶问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球,在球场上和一群“烂仔”发生争执,打了起来。16岁的叶问当场就把对方撂倒两个,击退了那群“烂仔”。一起去打球的同班同学中,有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恰好是南北行的少东家,回到家中兴奋地宣扬同学叶问是如何的厉害。
南北行中一位长期住宿的食客,跟南北行老板是至交,算来是少东家的世伯。当听说叶问学的是咏春拳后,世伯又打听叶问是不是佛山来的?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让少东家邀请叶问到南北行来见个面。
两人见面,那位世伯要跟叶问黐手。身为“咏春三雄”的叶问,出道之后罕逢敌手,二话不说,脱了长衫往茶几上一放,便与对手黐起手来。关于这段故事,叶准先生说,叶问宗师曾亲口告诉他,当他跟那位世伯一搭手,便知对方厉害。顿时想起师父陈华顺生前所说的:如果遇上硬邦邦的对手,不用怕,那人好打有限;但如果遇上双手像烂毛巾般搭着不放的对手,便要小心了。
叶问宗师曾回忆说,当时他在那世伯手里根本没有办法进攻,对方却也无意伤他。叶问烦躁至极猛然出击,结果刹那间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少年气盛的叶问,败倒之后,甚觉难堪,一语不发拎起长衫就走了。三天后,那世伯再约叶问见面,说:其实你已经相当不错,是否想学的更好一点啊?叶问回答:我来香港是读书的,没有钱……世伯说,我教你咏春拳不收学费,你学成后回到佛山应是无人能敌,到时候你只需告诉别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原来,此人就是当年负气出走香港,得了梁赞咏春拳真传的梁家二公子。1909—1913年,也就是叶问16到21岁期间,他一边在香港读书,一边跟梁碧学习咏春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