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论述舒婷的诗歌创作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人,舒婷诗歌创作与其生活背景有着很大关系.舒婷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她刚刚从狂热的革命热情中清醒过来,开始审视这段史无前例的岁月,她敏感的察觉到整个社会灾难和个人的不幸,这种情感促使她开始书写这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她的诗中既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有时代给予个人的痛苦.压抑,有当代青年迷惘的痛苦与幸福的期待.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写出了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给读者展示了情感鲜明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的诗中又有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人,舒婷诗歌创作与其生活背景有着很大关系。舒婷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她刚刚从狂热的革命热情中清醒过来,开始审视这段史无前例的岁月,她敏感的察觉到整个社会灾难和个人的不幸,这种情感促使她开始书写这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她的诗中既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有时代给予个人的痛苦、压抑,有当代青年迷惘的痛苦与幸福的期待。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写出了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给读者展示了情感鲜明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的诗中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段苦难的生活经历给锻炼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性格,诗人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这种奋发向上的格调。舒婷的诗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共鸣和喜欢,不仅成为新时代女性文学的旗帜,也为当时社会营造出新的诗歌创作氛围,标志着中国诗歌的新开始,引领着中国文坛不断前进和发展。

二、舒婷诗歌创作的特征

1、意象的运用

现实主义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风格,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营造意象见长,给当时文坛引入了一股新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之一,舒婷的诗作以追求诗歌意象见长。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在诗歌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人或者物的描述来抒发个人的情感,是诗歌变现手法的重要元素,也是诗人构建抒情方式的重要手段。

意象在古典诗歌创造中比较常见,舒婷是一个深受古典诗歌影响的诗人,她的作品中很好的借鉴了意象这种艺术表达手段,并加以深化,具有独特个人风格。

孙绍振先生曾经说道,舒婷的作品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但她的风格是过去的延伸。舒婷作品深得古典诗歌的韵味,将传统诗歌的唯美巧妙的传达给读者,有力的烘托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诗人有一首代表作《船》,“满潮的海面/一只小船/倾斜的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风帆已被折断/波浪喘息着/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纵有辽阔的疆域/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读罢这首诗,一股哀怨、无奈的氛围跃然纸上,一种悠然的些许伤感顿时漾出心中,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破败的渔船与海浪比喻成一对情侣,咫尺之间、朝夕相对,却犹如天堑,永远无法聚首,这种意象和境界不自主的让我们联想到唐诗宋词中的婉约之美。

最后,诗人也赋予了海边的船以灵魂,尽管船在不断腐烂,但是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信念永远不会放弃,纵然经过千年万古,也永不放弃。

这种意象也正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当然,舒婷作为现代作家,尤其是经历过五四运动和文革时代的诗人,她的创作具有一种表达上的多义性,例如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一开始就通过几个关键词语为读者营造出旧中国贫穷和衰败的意象,像干瘪的稻穗、破旧的水车、失修的路基等等,情感表达强烈,意象手段比较鲜明。

随后作者用新社会的欣欣向荣反衬出旧社会的落后,尤其是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几个排比词汇的运用,如“挂着眼泪的笑涡”、“绊红的黎明”等,这种意象手段的运用将时代的剧烈变化、人们的欢欣鼓舞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见意象手法的运用,例如《土地情诗》、《春雨绵绵》、《这也是一切》等,诗人利用了大量的物体来进行意象的创造,有百合、橡树、大雁、候鸟、云朵、月亮等等,诗人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创造手法将这些常见的物体赋予了新的灵魂和色彩,地传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种对自由的意象塑造正是诗人作品魅力的所在。

2、强烈的女性意识营造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独立自主权,女性只有通过婚姻来依附男人才能被社会所认可。中国社会尽管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是男性作为社会的主宰地位一直未动摇,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一直存在着。舒婷一直是女性独立的倡导者,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强烈的表达出女性意识。

千百年里,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是女性自由最大的桎梏,女性以情感和青春被埋葬为代价,来获得社会的认可,这种悲剧的做法却被男权社会奉为女性道德的最高风范,多少女性的鲜血和眼泪换来的只是封建礼教的不断强化。

舒婷在作品《神女峰》中对这种封建节烈观进行大力鞭挞,“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这句话像一道闪电,是对男权文化下那扭曲的女性观念的一种控诉,唤醒女性独立意识和自主追求幸福的渴望,在诗人看来,痴痴地等待、坚守的妇德,都是封建文化给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桎梏,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最终女性必将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新时代女性应该从男权的荫蔽下走出来,主动表达情感、去追求幸福,表达出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特别是诗人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更是表达出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意识,“致橡树”与其说是诗歌,不如比喻成女性独立宣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强烈的表达了对独立人格与平等观念的召唤,“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作品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出女性不是男性的陪衬,也不是男性的牺牲品,女人不是攀援的凌霄花,是独立的、自主的,她也是一棵“树”,是与男性并肩站立、互相扶持的,甚至以柔弱的身躯给予男性以扶持和力量。

整部作品情感强烈、节奏激扬,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独立意识和爱情观,既是对男性社会的控制,也是对极端女权主义的否定。

同时,舒婷的女性意识与后期的女权运动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舒婷的诗中,我们明显看到男女之间的明显不同,例如在舒婷笔下,男的是太阳,阳刚有力。

女的则像月亮,温婉美丽。在《致橡树》中,男的是橡树,参天茂盛,女的则是木棉,鲜艳美丽。作者并没有以两棵橡树的视角来比喻男女关系,这说明舒婷的女性意识是对男权社会的一定改造,是为女性最大限度的争取平等机会,并没有大刀阔斧的对男权社会进行彻底推翻,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因为如此,才得到了男权社会的支持,这也使得舒婷的作品得以广泛的流传,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

3、丰富的情感色彩

丰富的情感是舒婷“朦胧诗”的一大特点,与同时代“朦胧派”其他诗人不同,舒婷的语言大多清新委婉,有着唐诗宋词般的古典韵味,也正是由于这种清新的语言风格,使得她的诗流露出独到的情感之美,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舒婷的诗歌世界中除了有清新委婉之外,还有着忧郁的色彩,她所用的语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黄昏”、“黑夜”、“病树”、“斑驳”、“古井”等词语,为读者营造出一副衰败昏暗的场景。例如在她的作品《墙》中,有这样的描述: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发现同样的噩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目光/一堵堵冰冷的墙……。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那种压抑苦难到无以复加的情形,也是诗人对那个年代的控诉。那个荒蛮的年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极大的管制,甚至哭和笑都不能发自内心,每个人都是行尸走肉的生活着,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日落白藤湖》中,诗人写了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诗行:“在湖漪的谐振里/我颤抖犹如一片叶子/任我泪流满面吧/青春的盛宴己没有我的席位/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使我/走向完成”,诗人欲哭无泪,对未来的迷茫跃然纸上,在作者所处的年代,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白白逝去,诗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从这几段文字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基调,会极大引起读者尤其是同时代人的共鸣,深深的打动人心。

舒婷的诗在形式上也为情感宣泄做了有力铺呈,在作者的诗中有着大量的排比、比兴以及反复等手法,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情感不断的升华。例如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以“祖国啊”这三个字反复咏叹,将对新社会的期盼之情真挚的表现出来,使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三、结语

舒婷生长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但也正是这段苦难的生活经历给她提供了写作的思想源泉和素材,作者用诗歌形式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共鸣之音,由于种种原因,为了回避一些压力和挑战,作者用曲线和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使得她的诗被冠以“朦胧诗”的原因,在当时也引起不少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舒婷的诗歌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她的诗歌情感浓烈、语言清新、意象运用娴熟、女权思想鲜明,让读者从心灵到感情上都能感受到震撼和感染,从而让更多的喜欢上舒婷、喜欢上写作,这也许正是舒婷的诗歌带给后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於可训:《当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