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数学 【教授的魅力】教书育人 育才有方 究心史学——追忆张珊先生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捻军史研究学者张珊先生,2016年3月26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5岁.听到消息,不胜哀痛.认识张珊老师,大约在1981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捻军史研究学者张珊先生,2016年3月26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5岁。听到消息,不胜哀痛。

认识张珊老师,大约在1981年前后。那时候历史系教师中,有一位满头银发、颇具学者风度的老师,但不知其盛名。二年级后,张珊老师给我们上安徽地方史课程,上课时提一个皮包,中有茶杯和讲义。上课看讲义很少,声音洪亮,滔滔不绝,尤其对安徽地方掌故十分熟稔。

多年之后,他在所住的安大老区119号楼路边石凳坐着,给我讲自己在安徽学院读书时的旧事,绘声绘色,让听者觉得事情犹在眼前,我站着听一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滔滔不绝,善于说史事,是他给我留下的一个最深刻印象。

张珊教授原名暾,字曙之,曾用过笔名“肖柳”、“若木”。1922年12月出生,原籍安徽五河县。抗战时期在颠沛流徙中的安徽临时中学完成中学学习,据其所言,六年上了五所中学。1943年投考安徽学院,先入数学系,因为历史科目成绩优秀,转读史地系,1947年毕业于抗战胜利后的国立安徽大学历史系。

时任历史系主任束世澂,不仅是甲骨文收藏大家,还对中国古史宋、辽、金、元有精研,所著《中英外交史》、《中法外交史》、《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国族立场坚定,强调弘扬中华主权意识,较易接受革命史观,张老师其后史学路径,或可受其师辈影响。

建国后,他先在蚌埠中学任教,1951年7月到1957年3月在蚌埠市文教局任学校教育科科长,1957年3月到1969年7月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工作,1969年12月下放到肥西县,1974年8月到1978年2月在新马桥的安徽省五七干校任理论教员。

人生最好年华的三十年,可谓历经波折。所幸1978年3月得以调入安徽大学,先在政治系,1979年7月到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1987年6月评为教授,是为安大历史系恢复后前辈学者。

张珊老师在学界成名较早,1958年即在《安徽史学通讯》发表《清军圩寨清乡政策与捻军失败的关系》论文。史学界的大家罗尔纲,1939年即出版《捻军的运动战》,最早揭橥“捻军”名称和研究问题,是建国后太平天国和捻军研究的权威。

1959年,年轻的张珊老师发表论文《和罗尔纲先生商榷捻军的战术问题》,对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关系,尤其是捻军后期战术使用问题,根据安徽地方发现的史料,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年发表的《安徽捻军概述》论文,可以说是张珊老师捻军研究的代表作。

该文对捻军的产生,捻军大联盟和组织纪律,捻军史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如太平军和捻军第一次联合作战,淮南捻军战争,淮北捻军战争,以及苗沛霖团练,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剿捻战术,东西捻军的失败等问题,分十个层面做了简要论述。

虽是论文,亦相当于一部捻军小史。自此之后,张珊老师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捻军史料实际调查和研究的著名捻军专家,享誉史坛。先后出版《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捻军史研究》、《安徽大学校史溯源》、《辛亥安徽人物传系列•烈士传》等著作,据其晚年所言,尚有三十万字《中国秘密社会史探研录》有待进一步整理出版。

张珊教授长期从事安徽地方历史教学和研究,与早先逝去的吴寿祺教授、田鸿绪老师等创设安徽地方史志教研室,善于把调研材料与文献相结合,论说与撰文融为一体。教书育人,育才有方,究心史学,尤其关切母校安徽大学的发展。

86岁时为安徽大学建校八十周年“钟灵毓秀”雕像献写铭文,文中曰:“我国立安大老同学,年岁耄耋,仍深怀母校,为母校之巨大发展,欢慰异常,故献此铭,以志功德,愿与后来同学共勉,为安徽、为中华民族之振兴而努力。”今彦士已逝,吾辈后学,手捧诵之,感其情怀,奋发蹈厉,才能报效前贤冀望之一二。(作者:陆发春,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