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止庵居士 周止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诠注》10
前章诠释经题。要义略具。佛以圆音说教。使众生随类听闻。各得了解。佛灭度后。结集契经。方隅所限。同文未能则大法流传。自不能不有待于紬译。本经观自在菩萨。在王舍大城灵鹫山法会。承佛印可。宣说法要。即从大部般若流出。为摩诃般若所摄。自梵译汉。共有十四本。本诠所据则为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李渊受隋帝禅。国号曰唐。三藏者。经、律、论。经诠一心;律规三业;论开慧辩。法者,轨也。师者,范也。法虽可轨,弘之在人。上弘大法,下为人师者,谓之法师。兼通经、律、论三藏法门,堪为人师表者,谓之三藏法师。
【注】法师有五。一,受持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二,读经法师。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三,诵经法师。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四,解说法师。谓以圣教之义,分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五,书写法师。谓于诸经典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见《法华文句·八·上》。
法师法名玄奘。偃师陈氏子。本名袆。少穷困。十三岁。随兄长捷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
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旋往荆州讲《摄论毗昙》。往相州参慧休。赵州参道深。入长安寻道岳学《俱舍论》。贞观三年八月。出国西行。至五印度。历西域百二十八国。遍访大德参究。留学中印摩竭陀国之那烂陀寺。
受业于戒贤论师、胜军居士。历治婆沙、俱舍、显扬、顺理、对法、因明、唯识诸论。而于瑜伽造诣尤深。贞观十九年正月归长安。以所获梵典六百五十七部上于朝。二月六日。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本经成。示寂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世寿六十五。凡译经十九年。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译者。传也。传译四夷之语。又陈也。陈设外内之言。又释也。以彼此语言誊释而通之也。又易也。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译经者以此方之文。显彼土之法。翻梵天之语。成汉土之言。言虽似别。义则大同。本经奘师主译。笔受者沙门智仁也。
【注】《涅槃经》有小乘、大乘二部。小乘《涅槃经》译本有三。《佛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白法祖译。《大般涅槃经》三卷,东晋法显译。《般泥洹经》三卷。失译人名。皆说八相化身成道之释迦佛。于拘尸那城入涅槃前之情状。
《中阿含经》中有《涅槃经》。则说可得涅槃之观行。大乘涅槃经。有《佛说方等泥洹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般泥洹经》六卷。东晋法显译《四童子三昧经》。隋阇那崛多译。虽广略不同。皆为大乘涅槃经之初分。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北本涅槃。
刘宋慧观再治为三十六卷,称南本涅槃。说涅槃非灰身灭智。及佛性常住不灭。唐若那跋陀罗译《大涅槃经后分》二卷。说佛之付嘱及荼毗分骨等事。以补充前经。亦称《后分经》。
成都。古蜀山氏。今改县。为四川省治。
摄论。即《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毗昙即阿毗昙,新译作阿毗达摩,此云无比,亦云对法。又小乘萨婆多部之论藏。如《发智》、《六足》(法蕴足、施设足、集异门足、识身足、界身足、品类足)、《毗婆娑》、《俱舍》诸论。亦总名《毗昙》。《发智论》为《阿毗达摩发智论》之略称。佛灭后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俱舍论》即《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世亲菩萨造。
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赵州。今河北省赵县。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
五印度即五天竺。《西域记》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摩竭陀为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五印度中最大之国。那烂陀寺。为菩提道场之大觉寺东七驿。佛灭后。铄迦罗阿逸多王所建。嗣君佛陀鞠多王。咀他揭多鞠多王。婆罗阿逸多王。先后增修。为五印度最大精舍。
《婆娑论》为《阿毗达摩婆娑论》之略称。佛灭后四百年。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选五百圣众造。《显扬论》为《显扬圣教论》之略称,又名《总包集义论》,无著菩萨造。《顺理论》为《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之略称,尊者众贤造,以驳世亲菩萨之俱舍论者,又名《俱舍雹论》。
《对法论》即《阿毗达摩杂集论》,安慧菩萨造。《因明论》即《因明正理论》,陈那造。《因明入正理论》,陈那弟子商羯罗主造。《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瑜伽论》即《瑜珈师地论》,弥勒菩萨造。
终南山。在陕西省长安县东五十里。东至蓝田县。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
麟德。为唐高宗年号。
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特命官之别,其事则统谓之译,谓之象胥,如越裳重译之称,见于《尚书大传》是也。
译场受译主之言。笔之以汉音。谓之笔受。宋时译经院职司。准《佛祖统纪·四十三》所载凡九。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二,证义。坐译主之左。与译主评量梵文。三,证文。坐译主之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错误。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舛误。八,刊定。刊削冗长,决定句义。九,润文。南向设位。参详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