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周谷城 史林采撷——读周谷城《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周谷城先生著,分上下两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大学时代在旧书摊上发现这本已经发黄的上下册,如获珍宝,花了10元钱买回去断断续续的总算是通读了一遍。工作后从事历史教学,便长放桌边作为参考书读。
山腰有中途的景色,山峰有顶层的巍峨。与大学时代相比,工作后重读《中国通史》,有了多年历史教学的历练, 少了一些性感,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眼里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人生感悟。特别是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参考,很多帮助。
这本著作最早出版于1939年,是周谷城先生在复旦大学教授国史时一边讲学,一边编著的。《中国通史》出版后,因“有社会主义嫌疑”被国民党政府视为“禁书”。周谷城先生也被停止了教授国史,改教世界史。困境从来只是针对弱者,谁知周谷城先生迎难而上,不仅能教得了国史,也能教的了世界史,更是写出了《世界通史》三册。史海丹心创就“一笔二史”在中国史学界至今无有二人。史学家周谷城先生的史学功底可见一斑。1996年4月再版这本《中国通史》后,周谷城先生也与当年11月因病逝世,享年98岁。这本再版的通史就是周老先生最好的纪念。
读完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感慨颇多。作为传统的通史著作,在我看来有着许多优点,特别是对现在高中教材专题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由于时代使然这本著作中也有着很强的阶级史观。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这本著作不成熟的认识。
首先,这本《中国通史》特别注重历史发展的内部组织和联系。在书中周谷城先生提出了“历史定性论”的观点,指出历史的发展有着他固有的模式,历史事件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中国历史”。虽然我在某些方面并不赞成“历史定性论”,但这种观点的应用使得在这本《中国通史》中特别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和统一性。“通”的概念不言而喻:每一则史料的引用,每一个典故的书写,无不围绕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讲述,条理清晰,前后连贯,脉络清楚。可以说,没有通史就没有专题史的研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通史基础的学生如何能在专题史的学习中有所成长和发展;也很难相信一个没有通史功底的历史教师如何能够上好专题史的教学。这本《中国通史》从较为可信的史料出发,给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通史,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
其次,本书以第一二手史料为基础,治学严谨。读完《中国通史》,印象最为深刻的也许就是占到书本将近一半篇幅的“引用史料”,古代史多引用“二十四史”的原文,近代材料由于作者部分亲历,材料收集更为丰富:有官方文件、个人著述、地方志、报纸杂志等。这点也是我最为喜欢的。
原因有二:其一,可以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选取自己教学中能用到的史料,针对性更强。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选取史料我相信这是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必须课”。而这本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其二,我们主张还原历史而非创造历史,除了发掘文物,当时的文字史料是最能还原历史的真相的。而这本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所选取的史料多出自官方正史并结合时人笔记,可谓是坚持能采用第一手史料绝不采用第二首史料,能采用第二手史料绝不采用第三手史料的严谨态度。一个优秀的历史学者要做的就是以这些更加接近历史原貌的史料整理分类,得出自己不言而喻的结论。如孔子编《春秋》,周谷城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当然,本书中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加入了阶级史观的观点。但周谷城先生也并不能幸免于文革的“牛棚”之外。可见,时代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瑕不掩瑜,作为研究国史绕不过去的一本经典史学著作,读来仍然会使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