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的故事 另类“伤仲永”魏永康应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儿子两岁识千字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4月7日<广州日报>)从小就"神迹"满满的魏永康,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已4年,确实可以说"泯然众人矣".这不由让人想起"伤仲永"的故事,为这位曾经的"神童"嘘唏.不同的是,仲永是因天资聪颖却缺失后天教育,才如此平常.而魏永康却是因为母亲过度重视文化教育,用不全面的教育拔苗助长,才

儿子两岁识千字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4月7日《广州日报》)

从小就“神迹”满满的魏永康,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已4年,确实可以说“泯然众人矣”。这不由让人想起“伤仲永”的故事,为这位曾经的“神童”嘘唏。不同的是,仲永是因天资聪颖却缺失后天教育,才如此平常。而魏永康却是因为母亲过度重视文化教育,用不全面的教育拔苗助长,才催生了这么一个另类的“伤仲永”版本。

教育,应倾向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不是一样教育先行,另外的教育再日后补足。魏永康的母亲为了雕琢好这块“璞玉”,生活中代包代办,甚至为了儿子专心读书而一路“陪读”。这种教育,虽让“神童”在学业上更“名副其实”,但仅仅学好文化知识,而缺失正常的外界交流,缺失起码的自理能力,致使其脱离母亲照顾便“失控”,继而被学校劝退。可见,这种“真空”式的文化教育并不可取。

在应试教育之下,过于重视孩子文化成绩,在生活中过于呵护和溺爱,这样的家庭教育并不少见。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也可尽力为孩子创造求学条件,但不可因噎废食,忽视了对其独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一个干大事的人都能从小事做起,我们所要培养的孩子又岂能是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呢?

反思之余,更让人深感悲哀的是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学时,他母亲竟然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的举止。很明显,这是一种以成绩论成败,以学历论英雄的错误人生观。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未来定位过高,说到底就是对孩子幸福的剥夺。过高的期望,对于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压力,也正因此,才有了不少孩子不堪压力之重而酿下的惨剧。

记得这么一则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记者采访杜鲁门的母亲:“儿子当了总统,你作为母亲应该十分自豪吧?”她满面笑容回答:“是这样的。”她又用手往门外一指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在地里挖土豆。”这位总统母亲的话,让掌声和欢呼声四起。作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不应该如此吗?人生的成与败,母爱都应浩瀚如海,应该以爱去包容和厚爱。

其实,“泯然众人矣”并没什么不好。因错误教育失去深造机会的魏永康,并不代表人生就已失败。人生不只读书一条成功路,凭着他的聪慧,在其他行业也可东山再起。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其平静面对过往成绩的心态。况且,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才是人生最妙曼的风景,他的母亲和旁人,都不该为此给其人生贴上失败的标签。

另类“伤仲永”应带给我们诸多有关教育的思考。教育孩子不可以偏概全,应注重全面发展。身为父母,我们也应看到,孩子不是成全我们虚荣心的工具,即使孩子不能如预想中成功,我们也应坦然接受,鼓舞其前行的风帆。毕竟,学历的高低,本就不该是检验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