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2015年阅读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 主题人物阅读 汤一介文化复兴“逐梦人”素材

2017-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题人物阅读汤一介--文化复兴"逐梦人"[人物事迹]汤一介,国学大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27年2月出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儒学史>(九卷本)等.他是中国哲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哲学精神特质高屋建瓴的把握和阐扬.对魏晋玄学的深度阐释和研究.对

主题人物阅读汤一介——文化复兴“逐梦人”【人物事迹】汤一介,国学大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27年2月出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儒学史》(九卷本)等。

他是中国哲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哲学精神特质高屋建瓴的把握和阐扬、对魏晋玄学的深度阐释和研究、对道教和佛教的探幽发微、对中国阐释学的深度发掘、对文化问题富有现代性精神的深入思考。

2014年9月9日,汤一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1)他是中国哲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是哲学研究绕不开的巨作;他是一个“现代儒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中国哲学体系,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一个中华文化复兴之梦的“逐梦人”。

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重大损失,春蚕吐丝尽,玉锦流芳长。(2)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大师说:个人思想得到解放才可能进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求知之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汤一介出身于书香门第,在1949年以前,汤一介除了受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他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从此他没有停止过思考,想当一名哲学家的梦想始终不曾改变。在1947年写的《月亮的颂歌》一文中,他曾许下这样的愿:“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如果不用心,不用自己全部的灵魂去追寻,去求索,我们只能得到表面的知识,而无法获得真理。

当汤一介决定做一名哲学家,为了思考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时,他用的便是自己全部的心灵。因此,他成功了。大师说:我愿意做发光很大可是瞬息消失的人,因为发光很大可以照亮别人。自省之魅:知识分子可贵的真诚与反省精神1949年后,汤一介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希望是“自己能像伏契克那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己的理想事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受批判。

“文革”十年,汤一介正值不惑之年,但事实上这却是他一生中最迷惑的十年,他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自我,没有了方向。尽管汤一介和乐黛云夫妇尽量避开一个接一个的政治斗争,但似乎总也摆脱不了。

他认为自己在50年代后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我,从一个怀抱“哲学家”梦想的人,变成了一个“哲学工作者”,“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素材点拨】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注定不会有成就;而如汤一介式的人物,也曾经迷失过自我。

但是他不讳言、不逃避、不文饰,而是真诚地反省、反思自己的那段经历,因此,那段痛苦的经历,又变成了他再次前行的动力。大师说:文化不可能在空地上建立起来,一定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来创新。

治学之魅:劫余之人,仍然创新不止,因为有文化之根,因为有传承之责。1980年,汤一介终于恢复了在北大讲课的资格,凭着对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不断焕发出学术活力。

改革开放初期,他开创性地讲授魏晋玄学,在教学中同时梳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脉络,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多部著作;在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之时,率先提出中国儒家当中优秀的传统必须被继承下来,中国人不能在文化上流离失所……2003年,当时已76岁的汤一介成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

面对浩繁如海的5000多部需要校点、收录的儒家典籍,汤一介提出的是比国家古籍整理文字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更严苛的标准,“错误的地方不能超过万分之零点八”。

《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 汤老真正的学术生涯,是从1980年开始的,那时他已经53岁。

已知天命的他,让自己与政治绝缘,一心专研学术,立足传统却不守旧,吸取西方而不盲从,终于成为世人敬仰的学术大师。尤其他以耄耋之龄,主持规模比《四库全书》还大的《儒藏》,一丝不苟,更是让人感动。

汤一介的名字取自于“一介书生”,寄予了父亲汤用彤教授对他的期待: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家风。汤用彤对古诗文的热爱,也熏陶了汤一介。受父亲影响,汤一介对陶渊明喜爱有加,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