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堂花园 明清大堂花园芳华洗尽露沧桑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魏家胡同里神秘的马辉堂花园魏家胡同在东四北大街的西侧,胡同不长,但是十分幽静,从胡同一直向西可以到达南剪子胡同.魏家胡同在明朝属仁寿坊,因胡同地处中城,为皇帝亲军金吾左卫驻地,因此胡同被称为卫胡同.清代,魏家胡同属正白旗.魏家胡同的称谓从"卫胡同"改为&q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

■魏家胡同里神秘的马辉堂花园

魏家胡同在东四北大街的西侧,胡同不长,但是十分幽静,从胡同一直向西可以到达南剪子胡同。魏家胡同在明朝属仁寿坊,因胡同地处中城,为皇帝亲军金吾左卫驻地,因此胡同被称为卫胡同。清代,魏家胡同属正白旗。魏家胡同的称谓从“卫胡同”改为“魏家胡同”,相传是因为有一魏姓朝廷官员住在此地而得名。

魏家胡同在历史上不是叱咤风云的胡同,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这条胡同因为胡同里的一座住宅而闻名遐迩,这座住宅就是魏家胡同18号的马辉堂花园。

几乎占了整条街的马辉堂花园

魏家胡同很好找,在通往东四北大街的路上有数条公交车都设有魏家胡同一站。我从魏家胡同的东口,走进了这条胡同。胡同虽然地处繁华的东四北大街,但是却出奇地安静。我沿着胡同的南侧一路向西,寻找魏家胡同18号。我最先遇到的是18号旁门,走进大门,里面是新盖的一排排小房,毫无花园的味道,我想估计不是这里,应该找到正门才是。

我又沿着胡同的南侧向西走出了大约五六十米,在胡同的墙上,看到了熟悉的文保单位的白色标牌,上面写着“旧宅院”,标牌上面是门牌,赫然写着“18号”,原来这就是马辉堂花园了。

走进18号,这个院子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大。据说当年马辉堂花园几乎占了整条魏家胡同,现在宅院衰落,但是还残存着当年的气势。马辉堂花园说是花园,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带花园的住宅。这座住宅建于1919年,当年占地约7000平方米。

我在来马辉堂花园探访之前,查找过有关这座住宅的资料,据记载:“进大门即是花园,中间为住宅,东为戏楼。住宅由两个平行的四合院组成,院与院之间有转角走廊连接。花园中布置五组假山、水池。

最大的一组假山上有一灰筒瓦歇山顶的大台球房,房西为一殿,供奉着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和财神。园中偏西处有一套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出后抱厦,此为马辉堂本人居室。园东南有一井亭。宅院最北头为一排26间平房,是下房和账房。”

堪称京城首富的兴隆马家

望着眼前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人们不禁产生疑问,马辉堂是何许人也?竟然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

马辉堂是清末的营造家,其先祖马天禄在明代就参与了营造北京皇宫,到了清代其先辈马德亮兴建过承德避暑山庄。清代末年,马辉堂又参与修建过颐和园、天坛等工程,马家可谓营造世家。马家经营的木厂叫兴隆厂,专做皇家、官家木活,人称兴隆马家。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的皇家园林宫阙里,都留下了兴隆马家施工的印迹。马家是京城的大富豪,当年京城的富豪排行榜里,兴隆马家名列其中。马家富到什么程度呢?据故宫退休瓦工、原兴隆木厂的老匠作邓久安回忆,当年兴隆木厂到户部拉银子的骡车队一眼望不到头,头车到了西四牌楼西侧的兴隆木厂,尾车还在户部。

清户部就在现在的国家博物馆的位置,您想想这得拉多少银子呀。不仅如此,兴隆马家还是清政府的债主,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要重修三海,但是在修建过程中,国库紧张,实在无法支付货款,只好请兴隆马家垫付三万多两的木料款,为此户部还专门打了欠条,这张皇家欠条上写着:“据呈请兴隆木厂商人马德春,请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的筹垫实银三万两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四厘,勿恳请照数赏罚。

”清末,清政府内忧外困,这笔欠款,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兑现。

据说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马辉堂关闭了兴隆木厂。马家在西扬威胡同开起了恒茂木厂,由马辉堂长子马增祺经营,下属一百多个分厂。从一线退下来的马辉堂就为自己营造了这座花园式建筑,颐养天年了。

马辉堂花园这种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在北京城仅此一处

马辉堂在魏家胡同为自己精心修建的这座宅院,可以说凝聚了马辉堂毕生的心血。马辉堂花园以精巧而著称,厅堂用金砖墁地,墙壁磨砖对缝。整座住宅山石布局得当,花木扶疏,别有情趣。修建完成的马家花园在当时的富人豪宅中赫赫有名。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马辉堂花园随着历史变迁,也如洗尽铅华的美人,失去了风韵。

马辉堂花园现在是某单位的宿舍,作了普通民居的住宅里处处是私搭乱建的小房。花园正中假山上的台球房,也被居民圈起来,作了住家,所以我只能在栅栏外远远地观看。即便如此,修建如大殿般有气势的台球房,在假山石的映衬下依然魅力无穷。

马辉堂当年是京城有名的富豪,当时国人还不知台球是何物时,马辉堂就在自家的宅院中修建了台球房,可见其生活的奢华和品位。马辉堂花园中的亮点建筑就是院中偏西处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这间房为马辉堂本人居室。据说这种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在北京城仅此一处,十分珍贵。而我先前看到的18号旁门,实际就是马辉堂花园东部的戏楼,这座戏楼前几年被拆除,盖起了现在的平房。

在整座马辉堂花园中现在保存最好的要数院东的小四合院。走入简单的月亮门,一处幽静的小四合院呈现在眼前,站在院中一种疏朗大气的氛围包裹着我。院中房子墙上昔日的马灯钩还在。从这座小院后身穿过游廊可以来到另一个四合院中,一样的幽静,一样的疏朗大气。再往南去,又有一处建在山石上的房子,竹枝般的窗格,另是一番浪漫情趣。

传说军阀吴佩孚、军统特务戴笠都曾在马辉堂花园居住过

我在探访过程中,听院里的老居民说军阀吴佩孚、军统特务戴笠都曾在这座宅院居住过。但真是这样吗?从魏家胡同18号的马辉堂花园向正南而去,就是什锦花园19号,传说是马辉堂花园的正房和书房,是马辉堂迎客和会见政要的庭堂,有资料记载当年吴佩孚曾经居住在这里。

1945年,什锦花园19号曾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住所,人称戴笠公馆。戴笠在这里居住了有1年多的时间,1946年3月,戴笠携带着从北平搜刮得来的古董、字画、金银细软乘飞机疾飞上海,途中遇天气恶变,在南京附近的岱山撞机毙命。

就目前的资料分析,如果说吴佩孚和戴笠住过马辉堂花园的话,应该不是住在魏家胡同18号。

■东公街里的顺天府大堂

东公街在鼓楼东大街北侧,胡同北起分司厅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西与西公街相通,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明、清两代的顺天府署设在这条街内。民国初称东公街,民国三十六年因街位于京兆地方公署东侧而得名京兆东公街。1949年后称东公街。

寻找东公街内的顺天府大堂

在刚刚公布的北京市第八批文保单位中,东公街9号是顺天府大堂。想当年我们的祖辈都是顺天府的子民。我乘坐公交车来到了鼓楼东大街北侧,本以为能够很容易就找到这条胡同,谁知却一无所获,我只好询问路边晒太阳的老人,可知东公街?老人很热情地说:“你看到路边有一个像门脸又像胡同的地方,里面都是楼房,那就是东公街。

”听了老人的话,我心里直打鼓,东公街里都是楼房,那还能有顺天府大堂吗?但是眼见为实,我还是决定去看看。按照老人的话,我很容易就找到了东公街,走进街里,果然如老人所言,街里楼房众多,可是我要寻找的顺天府大堂在哪里?

东公街南口内有一座雅致的石亭,很多老人在那里下棋聊天,我走上前去询问顺天府大堂在哪里?一位老人指着北面的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说:“你进到那所学校里,往里走就看见了。”听了他的话,我将信将疑,走入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迎面而来的是一幢高大的教学楼。我顺着楼边的小路,绕到了楼的后面,只觉眼前一亮,我要找的顺天府大堂呈现在了我的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建于元代的大都路总治公署,明清两朝成为顺天府署

顺天府大堂是一座高大恢弘的建筑,青砖的墙壁、乌漆的窗格大门,将大堂威严的气势诠释出来。站在顺天府大堂前,人很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这就是古代建筑的魅力。

顺天府大堂曾经是元代大都路总治公署和明清两代顺天府署大堂。据史料记载,元代大都路总治公署初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元定都北京后,改金代的大兴府为大都路,到元至大年间,由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用42500缗钱购得此地,营建公署,占地面积约20亩。

元被明所灭后,明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迁都北京后,定此地为顺天府署。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仍以此地为顺天府署。顺天府是负责京畿地方之事的行政机构,所属地方有大兴县、宛平县和近京各州县。

其职权包括“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均贡赋,节征徭,谨祭祀,阅实户口,纠治豪猾,赈卹穷困,清录罪囚”。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京兆公署亦设在这里,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从元代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

明朝接管元的大都路总治公署后,在正统十四年三月进行了重建,景泰三年七月落成。建成后的顺天府署坐北朝南,有三重大门,正堂、后堂各五间,中堂三间,总屋为58间,此外,署内还设有五圣祠、包公祠等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顺天府大堂,是提审犯人的地方。我查找到的《光绪顺天府志》中有顺天府署的绘图,从图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原顺天府署的第一重门在今东公街南口,稍北即第二重,大约就是现在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大门处。

清代,顺天府大堂有匾额为“肃清畿甸”,并有雍正皇帝的训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由此可见顺天府的重要,和皇帝对它给予的厚望。清政府为突出顺天府的重要,定顺天府尹为正三品。在用印规格上也高于同级衙署,按旧制,三品衙门只能用铜印,惟顺天府准用银印。

民国以后,顺天府署历经变迁

清王朝灭亡后,顺天府也不复存在了。于是顺天府署曾经改为市立小学、幼稚园、东北中山中学及河北省路局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顺天府署又改成陆军司令部,成了审讯中国人的地方,周围房屋几乎都变成监狱,昔日庄严肃穆的顺天府署成为了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人间地狱。

新中国成立后,顺天府署曾先后为河北北京中学、北京第144中学,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顺天府原前两重门已拆除,五圣祠已变成一座6层的教师宿舍楼,包公祠也被其他单位使用。顺天府署内除大堂外,其它建筑几乎全已拆除。

现在顺天府署大堂重修,并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起来,使北京地方治理机构的脉络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