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刘明福 读刘明福《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石海明: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国防科技》杂志编委,中国军视网特约评论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光明日报》社科普专家,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与人合著出版《从物理战到心理战》、《虎狼之翼:关于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对话》、《适应者死亡:媒体狂欢时代的全球战略博弈》、《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制脑权》等9部作品,与人合译《技术与国际体系变迁》、《思想大战:脑科学与21世纪的军事》、《信息战:以柔克刚的艺术》3部。
其中,《制脑权》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强素质-做表率"推荐读物,《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
林 涵: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大国博弈领域,是一个话题不断的领域,也是一片值得耕耘的沃土。自古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众多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睿智头脑。
犹记得,2010年初,我国学者刘明福大校出版《中国梦》一书,引发广泛关注。2011年5月,大洋彼岸的基辛格出版《论中国》一书。而今,刘明福又推出《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这一新作品进行理论回应。这是一个学界的好事,有理论的对话,就有良性的沟通。
对此,在《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一书序言中,作者刘明福也直言,"我们的时代,的确需要更多的基辛格,的确需要更多人具有基辛格式的战略思维......进入21世纪,基辛格是第一位以一本《论中国》的专著来论述一个国家——中国的政治家,是第一位以一部大书来集中论述一种大国关系——中美关系的政治家;也是第一位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为中美关系友好做贡献的政治家。
他是唯一一位与5代中国领导人都打过交道的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符号,是中美关系一块宝贵的活化石。"
秉持强烈的"对话"意识,《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旗帜鲜明地抛出了一系列观点:"美国的最大挑战是美国,中国的最大危险是中国""美国,你又伟大,又渺小!""美国21世纪的最大错误是遏制中国""中国要成为战略上的‘发达国家’""美国之后,霸权没有接班人".
....等等。此外,该书还围绕"中美决赛——震撼世界的‘三个时刻’""中美博弈——波澜壮阔的‘三个阶段’"等问题,进行了大胆而谨慎的预测。
读完全书,我们会发现,要详尽地深入讨论《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一书中所涉猎的广泛话题,那都需要创作另一大套新作品了。如此说,并不是否定该书的研究价值。相反,一个理论研究者在工作退休后本可"坐以待币",却耗时写出这样一部大信息量作品,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浓厚炽热的兴趣、不可遏制的才华,以及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
多年的阅读经验告知,一部好的理论作品并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关键在于你能启发读者想到什么?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观察渗透理论",每个读者心中的感受与自身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或许是自己近年来对"话语权"问题的讨论颇为关注,读完刘明福的《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一书,心中涌起的第一感受,依然是有关国际政治研究话语权的问题。
话语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描述事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建构社会事实,建构人的思想,甚至建构国际政治。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更是一种权力,即操控力和影响力。由话语产生的权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有助于在大国博弈中通过议题设置、制度规约、技术规制,等等,占据认知空间较量的制高点。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来自域外的声音往往分贝更高,影响更大,传播更广。许多时候,经常围绕着一些国外学者创立的"理论岛"绕来绕去,飘忽不定。基于本土中国的实践经验,大胆建构自己的理论,并大声地说出来,对此,我们的认知观念、舆论氛围、甚至研究范式往往还不太习惯与适应。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在某些时候,总是来自域外的一个理论先传播过来,随即引发国内热烈的呼应和讨论。
比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当它被引入国内时,就激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国际政治领域,逐渐蔓延到在各个领域都在谈"软实力"——军事软实力、外交软实力、科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软实力,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我们不是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就没有价值。恰恰相反,作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与学界的"两栖人",约瑟夫·奈先后出版过《核伦理》、《注定领导》、《美国实力的悖论》、《软权力:世界政治制胜之道》及《权力游戏:华盛顿新篇章》等大量著作,在冷战、核扩散、美日关系、中美关系等领域有过广泛的研究。
这些前期的研究积淀让约瑟夫·奈的理论有了较高的"可信度",也颇有启发性。
但是,我们也需要反思,本土的理论研究也要深入探索,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否则,我们的理论创新工厂就会被边缘化,就会被"地球是湿的"、"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又湿又平的",等等,占据我们的头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政治学者王义桅所创作的《世界是通的》,无论是独立探索精神、理论建构精神,都难能可贵。
同样,针对基辛格《论中国》一书,刘明福推出《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作品。在书中,作者全景式、广镜头聚焦剖析了美国霸权战略的手段、思维及困境,并长时段、高站位宏观研究了中国国家战略的方位、布局及挑战。
最后,又对中美战略竞逐的背景、本质及前景,进行了研判。不管结论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种主动研究、自主建构、理论对话的精神,值得赞许。特别是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青年朋友,通过该书文笔鲜活的论述,一定会勾起自己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顺藤摸瓜,阅读精品,或许有助于自己深入研究某一个具体问题。
应该说,伴随着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大国较量的权力版图正在迅速改变。对此,上面提及的约瑟夫·奈在《权力大未来》一书中,有着敏锐的洞察:
"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是,在21世纪的全球信息化时代,权力的运用将意味着什么?我们要避免落入的第二个陷阱是:将权力同国家拥有的资源混为一谈,并且仅关注国家行为体。哪些资源能够转化为权力?16世纪,西班牙通过对殖民地和黄金的控制获得了霸权地位;17世纪,荷兰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受益,成为全球霸主;18世纪,法国凭借人口优势成就了大国地位;19世纪,英国依靠工业革命和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霸主。
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时代,国家实力取决于核导弹,以及军队和坦克的数量。
传统智慧通常认为,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可以主导一切,然而,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正迅速使这些传统实力符号成为过去式,权力关系版图正在重新绘制,最擅长讲故事的国家(或非国家实体)可能胜出。"
约瑟夫·奈在此有关"讲故事的能力",就与话语权紧密耦合。它提示我们,理论研究也要注重"话语"意识!
前些年,在傅高义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出版后,针对话语权的问题,著名军事专家刘戟锋将军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谁在为西方话语权张目?""我们在宏观上也知道话语权重要,而一到微观运作上,却有意无意地轻易将话语权拱手让了人.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其骨子里透着的就是民族的不自信......当大家都在为傅高义所著《邓小平时代》的到来弹冠相庆、为傅高义在中国大陆的四处传经布道热情喝彩时,却未必能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主观上虽然清楚话 语权的重要性,而在客观上竟然再一次为西方话语权张了目。"
从前人类时代、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到信息文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还极为短暂,未来围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大国博弈,依然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尔虞我诈、纵横捭阖的激烈竞逐,如何真正关注话语、创新话语、引领话语,是大国博弈必须关注的命题。
刘明福针对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推出的《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刘明福:《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国防大学教授,山东人,1951年生,1969年2月入伍。在作战部队10年,在济南军区政治部20年,在国防大学17年。曾任济南军区政研室主任,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军队建设学"和"军队管理学"学科带头人。
曾获"刘伯承科研成果特等奖",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著有《中国梦》《解放军为什么能赢》等多部畅销力作。美国战略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对《中国梦》进行了重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