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诗歌唐朝 97[讲稿][莫砺锋]《诗歌唐朝》

2018-0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本土文学

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本土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的文化背景,代表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中国文学史?宋代卷》、《朱熹文学研究》、《唐宋诗论稿》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将于2008年1月21日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

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第1讲 《诗歌唐朝》:唐诗气象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王安石认为,典雅优美的好诗句,被杜甫都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一代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cheng),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那一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陕西商州,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闲官,一个副使。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李花开。那天早晨起来,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

有两棵桃树和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多了一点春光。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断,树枝都吹折了。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他写的景比较少见,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第二,这首诗歌的构思比较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它们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

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父亲大人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

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我家的围墙很低,很矮,这毕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春风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上面还开着花。

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它们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儿子说他的诗是抄杜甫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跟杜甫写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王安石刚才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等,等等。那么多好的诗人,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好诗,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样的叹息。

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给朋友杨霁云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唐诗: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了。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是唐诗,我要倒过来说,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有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到了唐朝,诗歌就空前的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唐朝全社会都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上层统治阶级。唐朝有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设计。当英国人知道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通过考试方式,他们非常惊讶。

唐代的科举有几种,最多的一类叫明经科,还有一类叫进士科。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假如一个人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会说,这个人没出息,三十岁才考上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

考进士很难,不停地考,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进士了,人家就说他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所以叫五十少进士。

唐朝考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一首诗,写一篇赋,其中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写诗,练习写诗。这样,对全社会重视诗歌,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一个名词,叫行卷。古人写的作品,古人写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是一张一张纸订起来的,古人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卷。现在我们所说的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延用古人的说法。

什么叫行卷呢?行就是送,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唐朝进士考试,跟宋以后的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卷送上去以后,有专人负责重抄一遍,然后再进行批阅。所以批阅卷子的人,不知道是谁写的。唐朝不是,试卷上就写着,这是谁的考卷。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考生在考前有没有名声有关。或有没有人推荐他,假如有宰相,公主等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一来,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好好写诗外,平时还要做一系列工作,这就是行卷。把自己写的作品卷好后,到处去送给有关人员,让他们先看看,帮我推荐推荐。实际上,唐朝的行卷之风,对诗歌的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王维在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其他人就说,他的诗写得也好。公主再看他写的诗,觉得不错,于是就马上推荐。公主发话了,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果然当年就录取了。

唐朝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在唐朝,上至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很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

有一年,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前,举行诗歌大奖赛,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评委坐在彩楼上,百官在楼下,每个人写一首诗来参加比赛。诗写完后交上去,过了一会,凡是没有被评上的,就把你写的诗,从彩楼上扔下去。只见那个纸片,像雪片一样,从彩楼上飘下来。下面的人都去捡,一看这张是李四的,收起来,说明你落榜了。那张是张三的,也收起来。不一会时间,大部人都拿到自己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