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的女儿 南大教授莫砺锋:端正的学风是学术的生命
近年来关于学风的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从“学风不正”到“学术腐败”,丑闻越来越骇人听闻,引起的指责也越来越严厉。虽说有许多正直的学者一直都在默默地耕耘,整个学术界也并没有成为一潭浊水,但是这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情形决不能成为我们对学术腐败掉以轻心的借口,理由有二:首先,学术乃天下公器,任何个人的学术活动都是整个学术界的组成部分,正如局部细胞的坏死终将导致整个生命的危险一样,部分人在学术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终将败坏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声誉,我们必须对学界腐败现象保持足够的警惕,正直的学者不能满足于洁身自好而对学界的歪风置若罔闻。
其次,目前学术腐败的毒菌不仅仅出现在个别学者的身上,它也相当严重地侵入了出版机构、学术机构、学术评估体系的集体行为之中,试看现在学术论著的发表、学术成果的评奖和学术课题的评审等活动中,请托、贿赂、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已经甚嚣尘上,有些地方或部门甚至达到了颠倒黑白、劣胜优败的程度。
长此以往,这必将导致整个学术界风气的大溃坏。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集体性行为中学术腐败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它在事实上起着引导风气的作用。
诚然,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是不会被永远埋没的,真正优秀的学者终将得到历史的承认。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学者们彻底的不求闻达,甘于寂寞,那毕竟是不很现实的,也是不公正的。况且就算你不计较自己的职称、学术头衔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实际利益,也总想及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愿将它藏之名山吧!所以集体性学术腐败的影响实际上关系到每一个学者的生存状态,它的危害是全局性的。
对于学者个人学风不正的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是诉诸其学术良心。对于集体性的学术腐败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是增进决策、评议等活动的学术性和民主性。当然,自律和他律是相依相存的,上述两种解决途径也必须互相结合,才能有所成效。
但既然后一种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更大,而它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他律性质的,从而易于操作,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清除后者。在前一阶段的讨论中,学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操作方法,有的且被有关机构采用,例如国际上流行的匿名审稿制就已在好几个刊物实行了。但是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否则,正如《围城》中所说的,一切好东西引入以后都会变得面目全非。
我的看法是,在一切有关学术的集体性活动中,都应大幅度地提高学术性和民主性。前一点应该是不证自明的。就是说这些活动应由学者唱主角,要尽量淡化官方色彩,要避免由外行来评估内行的学术工作的现象,更不能由长官意志来拍板做主。
后一点则需稍加解释:有人认为匿名的评审可以达到公正,我对此持不同看法。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正直不阿、完全凭学术良心办事的学者并不很多;而那些投机取巧者却无孔不入,他们每逢评奖、评审课题之类的活动都会四处打听评委名单,请托行贿,而且屡屡得手。
这样,所谓的“匿名评审”、“无计名投票”等有名无实,反而成为暗箱操作的掩饰,从而在公正的外表下大行其私。我认为真正有效的操作办法是把一切学术评估类的活动都尽可能地公开化,使之具有相当的透明度。
例如学术评奖,应把每个评委所投的票及其理由都予公布,评出的结果也应在确定之前先公之于众并接受评议;同样,学术批评也应指名道姓地进行,并允许批评和反批评的公开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界中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才能把学界建设成它本该如此的净土。
我不认为学术研究比其它劳动更加高贵,我也不认为学者就是社会的精英。但是既然学者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是探索真理、阐释正义,他们就有责任为社会确立价值标准。如果他们也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同流合污,那么整个社会就真的要陷于失范的境地了。所以我认为端正的学风是整个学术事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