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美术馆 浙江省博物馆常书鸿馆美术馆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
位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常书鸿美术馆经过修缮后目前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欢迎广大观众朋友们前来参观!
常书鸿先生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早年曾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染织,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十年间,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拓荒之旅写下了难得的一章。
与敦煌艺术的邂逅,成为常书鸿人生道路的转折。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由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带给他巨大的心灵震撼,这位曾“自豪地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的东方学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自责“对待祖国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实在是数典忘祖,自顾形惭” 。1936年,已当选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协会会员的常书鸿放弃了安定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战严峻局势的祖国。
1943年,常书鸿几经辗转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而开创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虽然承受了骨肉离散、遭遇迫害等种种磨难与打击,却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从沉浸于优雅沙龙中的年轻艺术家,到大漠深处饱尝寂寞与艰辛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以传奇的历程,绘就了人生华彩绚烂的“经变图”。 根据他生前的夙愿,家属将其二百余件画作捐赠故乡杭州作永久珍藏,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浙江省博物馆内专设常书鸿美术馆,以志纪念。在此,并对常书鸿先生家属的慷慨捐赠致以诚挚的谢意。
临摹工作的开始 布面油画 敦煌1944
在这件绘于1944年春天的作品中,画家以石青色调的敦煌“经变”壁画为背景,用潇洒自如的笔触,将古老的壁画与少女的青春活力融为一体,在写实中寄寓了全身心投入敦煌事业的象征意味。
四十年代,常书鸿曾起草在敦煌设立“边疆民族文化学院”的设计方案,提出选拔全国美术院校的学生来敦煌学习研究,以繁荣现代人物画创作的建议。这个方案在动荡的时局中没有最终实现,但是让敦煌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研习民族艺术传统的中心,却成为了他毕生的心愿。
初创时期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就曾聚集了董希文、潘絜兹等一批年轻的美术工作者,敦煌的工作经历,成为了他们艺术生涯中极其关键的一部分,对他们融入传统而创出新途的后期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