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桢 原创丨明楚昭王朱桢与江夏灵泉寺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在江夏区梁子湖西北岸,在纸坊镇东20公里处,两条山脉——南边的玉屏峰和北边的天马峰交接之间,有一圆形小丘,其形如珠,名珠山,从地图上看,有二龙戏珠之势。这里环山近湖,风景十分优美,有“龙泉圣地”之称。而关于灵泉寺的一切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还在西汉时,这块风水宝地就被关注。那个在“鸿门宴”上超水平发挥,挽救了未来汉家政权的武将樊哙死后,就葬在天马峰下。那时,这里叫灵泉山。
从那以后,又有许多隐逸之士来到这里隐居,他们在此兴建亭台楼阁,悠闲享乐,遂成灵泉古市,即武汉地区第一个商业集市。
此地兼具繁华与灵秀,据《灵泉山志》和地方志记载,自汉代至明朝,灵泉山内曾先后住有樊、李、张、沈等八大世家。
时间翻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那时明楚昭王朱桢不过17岁,正是年轻气盛,却很关心“身后事”。他每年都会到灵泉山避暑,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又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就迫使樊家迁墓,赶走八大世家,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形成一组庞大的藩王墓群,有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
其实,早在朱桢之前,就有人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
有记载显示,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由岳麓书院之创建人长沙太守李洞及其兄弟二人在此出家初结茅庐后,经过历代僧人在此弘法布道,道风日盛,最鼎盛时期聚僧百众之多,可惜在明清之际,寺院逐渐沉寂。
好在今逢盛世,佛法兴盛。2001年,灵泉寺再度开始了新一期的生命。
该寺住持大愿法师主持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天马峰南麓,楚昭王寝西侧,占地面积140多亩,排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伽蓝殿、准提阁、方丈楼、僧寮、客堂、上客堂、斋堂、书画院、居士楼等拔地而起,仿佛一颗摩尼宝珠,镶嵌在群山环绕的怀抱之中。
灵泉寺着重于建立人间净土,弘扬人间佛教,长期举办佛法学修活动,如针对在家信众的学修班,针对出家众的僧伽培训班,并长期推出如大悲咒七、地藏七、念佛七、四念住内观禅修及药师法门等实修活动,可谓人心、天心、禅心,心心相印,印在菩提心。每年的重阳节,还会举办盛大的千叟宴,提倡与孝道同行,尊老爱老。
在寺院附近的昭王陵旁,有一棵近七百年树龄的巨大菩提树,此树相传为明代洪武年间状元郎曾泰之母陈氏所植。它形态特异,粗壮的树干两个人才能合围,更奇特的是,它根系发达,露出地面1尺多高,占地方圆数十步,盘根错节,恰如“九龙赴会”令人称奇。
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奇观是由于水土冲刷造成的,在当地,处处可件这种“暴露根”。但唯有这一棵树特别挺拔,它的根系一次次被迫离开土壤,又一次次深深扎下,那种顽强是颇有震撼力的。在旁边,很多人在此上香,虔诚的祝祷。
白驹过隙的生命既是渺小又是永恒,犹如恒河沙数一般在这宇宙存在,这寺院,这树,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