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教授 喜讯:我校已故教授梁宗岱先生入选第二批“世纪广东学人”
本网讯 7月8日南方日报A5、 A6版整版报道第二批"世纪广东学人"遴选工作。由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华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伯天,中山大学原副校长陈汝筑,中大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等评审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探讨,由商承祚、梁宗岱领衔的第二批29名学人名单出炉。
据悉,《世纪广东学人》是《南方日报》旨在为广东寻找学术文化之根,为当下价值重建寻找精神标杆的大型系列报道。
报道名单的遴选标准:首先,入围者应当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里有创造性贡献;其次,在中国学科的发展里有创造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世纪广东学人》2010年4月在《南方日报》启动以来,已经推出梁启超、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邹鲁、容庚等22期报道。
为了能让更多广东学人的宝贵精神遗产不致湮没于历史,进一步梳理广东的学术脉络,近日,《南方日报》启动了"世纪广东学人"第二批名单的遴选工作。
我校已故法语教授梁宗岱先生以其翻译家、教育家的成就入选。 南方日报链接: 梁宗岱(1903-1983),广东人,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
新会 梁宗岱先生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新诗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为中国西方语言文学教育和跨文化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1903年,在广西百色出生。 1917年,考取培正中学。 1919年,16岁,被誉为"南国诗人"。
1921年,应郑振铎、茅盾邀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第四位广州会员。 1923年,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同年与刘思慕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并借《越华报》版面出版《广州文学旬刊》。
1924年,诗集《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 1926年,结识法国后期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 1927年,在法国与郑振铎、朱光潜过从甚密。
将瓦雷里的《水仙辞》首次译成中文,刊发在《小说月刊》。 1928年,法译王维《酬张少府》一诗于3 月在《欧罗巴》杂志刊出,深获好评。 1929年,结识罗曼·罗兰。
1930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法译《陶潜诗选》在巴黎出版,瓦雷里作序。 1931年,夏,进入佛罗伦萨大学进修意大利语。秋,接受北大校长蒋梦麟和文学院长胡适的邀请,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
1933年,《诗与真》(一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4年,与作家沉樱女士结婚,一同游学日本。与胡适交恶,遂辞去北大教职。 1935年,发表《诗与真》(二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应聘为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
翻译《蒙田试笔》,在《世界文库》刊载。 1937年,译诗集《一切的峰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8年,受聘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教授。 1941年,受聘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
《罗丹论》(译著)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3年,词集《芦笛风》、《交错集》由桂林华胥社出版。 1945年,与广西教育家雷沛鸿合办西江学院,任学院教授、教务长、代理院长。 1950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广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当选省政协第一届政协委员兼省参事。 1951年,蒙冤入狱。 1954年,无罪释放。 1955年,赴南宁广西人民医院对其自制的两种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未果。 1956年,中山大学筹办法语专业,被聘为教授,旋即受聘为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分会理事。任广东省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66年,文革开始,被批斗。 1968年,下放干校劳动。
1970年,任广州外国语学院法语教授。参加《新简明法汉词典》的编订工作。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浮士德》。继续研制中草药,并写下《我学制药的经过》文稿。 1978年,译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第11卷。
1980年,重译《浮士德》上卷。 1983年,去世。 梁宗岱先生坚信"我活着是为完成我的律法,受苦,死。然后做你所应该做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