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思繁小王子 梅子涵、梅思繁父女共出书 传承生命与记忆
本网讯 “这是献给生命里的那些阳光的,请允许我将这本书不仅仅献给我的爸爸,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生命里所有的阳光,那个拉着你的手陪伴你放风筝的坚强的父亲,那个点亮你的心灵,引领你走入知识与人世的深情师长……”11月18日,梅子涵、梅思繁父女携《爸爸的故事》《女儿的故事》《童年的狗窝》等作品,共同亮相上海国际童书展,一起畅谈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吸引了广大师生及家长前来聆听。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阅读研究所所长朱永新也应邀到场。
从主人公蜕变为作者
1996年《女儿的故事》出版,作家梅子涵以他特有的幽默笔调让发生在女儿梅思繁身边的童年故事跃然纸上。20年后,梅思繁由被讲述的对象变为故事的叙述者,《爸爸的故事》以深情、从容的文字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中的故事和她心目中的父亲。
《爸爸的故事》荣登七月份全国畅销书总榜,对于这样的佳绩,梅思繁将其归功于贴近生活的选材和真实的成长经历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在梅思繁看来,《爸爸的故事》在《女儿的故事》出版20年后与读者见面,意味着两代人生命与血液的传承。“在进入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后,我更加意识到,写出美好、纯美,对儿童有益的故事,是身为一名童书作家的使命,也是我选择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初衷所在。”
当谈及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时,梅思繁告诉记者,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少年杂志》上连载过文学作品,到了20岁的时候,更是产生了一种青春的萌动,想要写、也想要看。“但那时,我想汲取更多养料,因此并没有立刻走上‘少女作家’之路,而是选择去法国深造。
在法国,我每天读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写作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激情,也是我的天赋。这是我肚子里的东西,一种清楚的欲望。尽管在法国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给我带来了严谨的逻辑,但我真正想要做的事,不在研究,而在写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坚定信念,梅思繁最终从一本书的主人公,蜕变为一位真正的作家。
通过书籍完成“跨越时空的相聚”
正如梅思繁所说,《爸爸的故事》和《女儿的故事》,是一对父女跨越了二十年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里讲述了关于文学和爱的传承的故事。新生代的梅思繁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和作品,而她的父亲梅子涵,则作为一位父辈作家,是一位守望者。两人共同通过书籍,完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界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聚”。
“乍一看,其实这两本书都很薄,但很薄的两本书,却把一个做父亲的很长时间的记忆和情感,和一个女儿对于父亲的记忆、情感写在了里面,这其中有喜悦、有忧愁、有担忧、有满足……这些丰富的内容和绵长的情感都汇集在这两本书中,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也让思考和回忆变得刻骨铭心。”梅子涵表示。
其实,当梅子涵20年前写女儿的故事时,完全没有想过她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更没想过这个怀抱中的小孩也会写一本书,书中的故事全是自己,甚至还有他完全不知道会看见、会记住的故事。“女儿的这种转型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却成为了真实,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文学天性,也让阳光明媚的文字,安抚了更多孩子的生命与世界,我十分感谢生命的这种奇妙。”
家长要给予孩子“智慧的爱”
梅子涵、梅思繁父女,用文字书写家庭、书写成长,书写两代人之间的时光与情感,给朱永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永新表示,这两本书讲述的虽然是一个家庭中父亲与女儿的故事,但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故事,所有父母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启发学习和思考。
“书中提到了家长的纠结和烦恼,父母对孩子的言行示范,他们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应该说,读者可以从这两本书中汲取的,不仅是文学之美,更是一种教育的启迪,父亲对女儿智慧的爱,是可以辐射给众多中国当代家庭的。”朱永新鼓励更多家庭和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来记录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进而学习和选择如何才能给予孩子“智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