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二孩 陆杰华:“单独二孩”遇冷 应将生育权利还给家庭
原标题:陆杰华:“单独二孩”遇冷 应将生育权利还给家庭
1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会上介绍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情况时表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有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其中92万对获得批复。“单独二孩”实施首年,实际申请量低于预期一半,二孩政策为何遭遇“没人生”的尴尬?政策遇冷,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以下是访谈实录。
“单独二孩”遇冷,对现代化带来的生育观念变革评估不足
2013年12月,中央宣布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按照当时测算,全国有1.5亿一孩家庭,9000万夫妇将再生,其中单独夫妇有1100万对,预计每年将增加200万对夫妇申请二孩。但至今27个省区一年来总申请数不到100万,实际出生65万。实际申请量低于预期一半,说“基本符合”难以令人信服,应该是实际情况是大大低于预期的。
此外,即使是目前的九十多万,能否真正有这么多的出生率还要打个问号。因为这其中有部分夫妇可能由于各种因素,这两年并不会生。还有部分人是担心政策会有变化,存在先申请拿到许可证的情况。
卫计委的预期数据实际上是基于政策调整前进行的调查,当时调查中询问了单独家庭的生育观念,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希望生的。而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生育意向和生育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背离,这是始料未及的。
过去,我们认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是趋同的。按照国外的研究,传统社会中,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但现代社会,生育意愿大于生育行为已经在很多国家如泰国、新加坡等得到证明。所以,经历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后中国也在走这样一条路。之前在做预期数据时,更多地考虑到在这么多年生育政策相对“压抑”的情况下,一旦放开,会有很多民众有生育意愿和需求,但现实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城市化对民众生育观念的影响评估还不够。
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过低,低生育意愿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期,甚至某种程度上是超低生育率。按照普查数据,2010年“六普”生育率仅为1.18,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生育率只有1.04,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2.3。生育率过低是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结构性问题的总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生育率过低、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子老龄化发展速度太快。出生性别比失衡严重与深度老龄化等不仅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繁衍,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影响。
仅仅放开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难以改变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人口结构。正是基于此,全面放开二胎已是大势所趋。此外,即便全面放开,仍有个问题令人担忧,即放开以后,大家会不会依然不愿意生,政策会民众生育意愿的影响会不会太微小。
因为一方面,生育二孩,意味着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都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民众观念变化,孩子已经不再是“必需品”。所以,一旦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很危险,甚至会出现“人口负债”。
而出现人口负债就意味着人口负担已经太重,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创造的财富多用来消费,积存较少,极端情形时还要动用以往的积蓄,从而用于积累与投资的资源不足,进而限制了经济增长,经济因此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日本的今天就具有这方面的特征。
应尽早放开全面二孩,将生育权利还给家庭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追求亦日渐多元化。过去,孩子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费品”,承担很多功能,比如养老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孩子不再是“必需品”,有了很多替代物,如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之前有个调查就表明,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呈现出随年代发展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在80年代是以1、2孩为主,90年代以后则是以1孩为主。而据2010年的统计,北京市育龄男女中约有10%选择不要孩子,广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已经有60万个“丁克”家庭。
这些“单独二孩”的适用夫妇主要就来自城市。政府必须看到这一变化,并做出更快的调整,全面放开二孩实乃势在必行,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人口结构能够长期平衡发展,为今后的人口福利、养老等做好储备。
此外,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将生孩子的权利回归家庭,生还是不生,生一个还是两个,选择权要留给夫妻,留给家庭,这既符合老百姓的呼声,也对国家未来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