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韩国 民国元老李根源退隐缘何首选苏州?
半世的戎马生涯,搁浅于北洋政府的腐败政治。他在人生理想遭受现实重创后,选择了山温水软的苏州进行“疗伤”。苏州的史册上,也就多了一个文韬武略的英才。 曾经铁马金戈的将军 为啥对苏州一见倾心? 因为缺乏准确的史料,从政坛退隐的李根源为啥首选苏州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即便是李根源家族的后人,也鲜有知道当初他的用意者。
我们也只能从历史档案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 对一个城市的喜爱,往往只是一种感觉。然而苏州却成了文化人众口一词的好去处。
上世纪20年代的苏州,在诗人郁达夫的眼中,“竟还是一个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 ”30年代时,作家曹聚仁说,苏州是老年人的城市,杭州至少该是壮年人的城市,苏州的街巷,一望都是炭黑的墙头。
老苏州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绅权高张,住在苏州的士绅为苏州的建设倾注了全力。
散文家周作人曾在1943年来到苏州,他觉得南京、上海、杭州,均各有其价值与历史,唯若欲求多有文化的空气与环境者,大约无过苏州了吧。同为文化中人,周作人眼中的苏州,或许就是李根源眼中的苏州了。
同样,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从上海迁居苏州,身为知己挚友,李根源更在其中穿针引线,其对苏州的“一见倾心”亦可窥见一斑。 章太炎秉性耿直,好讥评显达。
鲁迅先生曾说,像章太炎那样用一个硕大的勋章作为扇坠,站到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的,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像章太炎那样七次被追捕,三次坐牢,而革命的意志毫不屈服者,世上也没有第二人了。
1932年秋,李根源等人邀请章太炎到苏州讲学两个月。章太炎当时就觉得苏州这个宁静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或许可以拯救衰败的祖国,延续民族的文化。这在《章太炎与李根源书》随札中均有“苏州文化毕竟未衰,前数年颇愿移家苏州”的表述。
后来章太炎有了搬迁的念头。李根源说:“养老以苏州为最宜,应该往苏州购屋,作为永居之计。 ”不久章太炎就在苏州锦帆路买到一幢旧宅,宅中花木扶疏,颇富园林之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根源更是他落户苏州的“向导”。 一方水土纳八方俊杰 隐居苏州或胸怀国家? 为什么李根源会念念不忘苏州? 李根源的嫡孙、长期和李根源生活在一起的李成森曾著书归纳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李根源反对曹锟贿选离开北洋政府,躲到苏州,得到苏州众人的支持和保护,得以安居苏州,过了十多年开心舒畅的日子。
另一方面,李根源走遍全国许多地方,经过吴县访古调查后,还是觉得苏州小王山最美。
而李根源孙女李成缙也归纳为:对政治官场心生倦意后,他有了彻底的归隐之心,而之前到过苏州,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加上有几个云南落户苏州的旧友牵线,所以,落户苏州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吴中区政协原办公室主任王伟明则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固然可能是李根源选择苏州的原因,另外一种可能,苏州是交通要道,这里紧靠南京,南京后来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苏州也紧靠中国工业之都上海,扼两地咽喉,如此来看,李根源隐居苏州,还是胸怀国家的。
另有一说,“中隐”隐于市,按照他的设计,买山葬母,读书交友,并开化民众,有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味道。 看看他留下后到底做了什么,或许也能推测出一些原因。
苏州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文涛的“倒推”法也显示,李根源是被苏州的文化以及这个城市少有的气质所吸引。苏州南社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时进长期致力于苏州盛极一时的南社文化研究,而李根源也是南社会员之一,对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罗时进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从隋唐开始,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到长江以南地区。
宋元以后,江南一带更是山川灵秀、人文蔚起,人文底蕴十分深厚。
罗时进认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构成民间文化传播空间的形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师友、家族、社团和乡贤,而这几者都与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密切联系。
十全街路口的那块古街巷标志牌上,李根源的名字,与沈德潜、彭定求、叶圣陶等一起,翻覆着千年老街繁华中的沧桑记忆。或许,泉下有知的李根源应该暗自庆幸,他并没有选错苏州。
苏州真的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凡是自己喜爱的或景仰的人或事,一概都视作己出。也许,苏州有足够的自信吧,浓酽的文化既然有着超强的吸附与融解能力,自然就不必排外。相反,在融合的过程中,苏州从不讳言那些名家的来路。
于是,那些不是苏州人的苏州名人到最后就真的都变成了苏州人。 苏州的魅力,不止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恰是一方水土纳八方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