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成都 叶朗:北大成立艺术学院是一件大事

2018-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15日,北京大学举办艺术学院成立大会. 大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问: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学院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答: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由蔡元培开创的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就在北京大学大力实施美育和艺术教育.他本人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并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萧友梅.刘天华.王露.陈师曾

4月15日,北京大学举办艺术学院成立大会。 大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

问: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学院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答: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由蔡元培开创的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就在北京大学大力实施美育和艺术教育。他本人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并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萧友梅、刘天华、王露、陈师曾、徐悲鸿、胡佩衡、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

“音乐研究会”于1922年12月改为“音乐传习所”。

这个“音乐传习所”其实是中国现代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校,由蔡元培兼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实行学分制。音乐大师冼星海就是这里的学生。当时北大还在全校开设大量的艺术类课程,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并且经常举办音乐会。

1919年4月19日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举办第一场大型音乐会,由蔡元培先生亲自主持,楼上楼下挤满一千多人,盛况空前。表演的节目有昆曲、古琴、洞箫、丝竹、笙箫琵琶合奏,也有钢琴、提琴、独唱、合唱。

当时萧友梅先生在北大组织了15 人的管弦乐队,据学者考证,这是中国第一个管弦乐队。在蔡元培先生的努力推动下,北京大学成了一所艺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并且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这是北大的一个极其宝贵的传统。今天成立艺术学院,正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这个传统。

第二、适应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从许多方面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季羡林先生一直强调这一点,钱学森先生也一直强调这一点。

2005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钱老对来访者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钱老说他90多岁了,主要是考虑中国长远发展的大事,其中就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钱老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达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标准。他强调,艺术对于创新思维极其重要。季老最近也对来访者说他十分支持北大成立艺术学院,因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文理交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第三、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美育(包括艺术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荀子说过,“乐”的作用是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席勒也说过:“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艺术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有重要意义,因为艺术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前面提到的钱老的谈话就十分强调这一点。

问:我们已有了许多专业艺术院校,为什么像北大这样的综合大学还要成立艺术学院?

答: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艺术家,特别是培养大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一方面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哲学、文学和科学的修养,需要有多学科的支持。就前一方面来说,专业的艺术院校占有优势,就后一方面来说,综合大学则具有专业艺术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的环境在客观上会推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这对于培育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学艺术的学生可以从别的人文学科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中吸取营养,如李苦禅先生当年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学绘画,同时又在中文系旁听,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学生也可以到艺术院系学习艺术,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其中就有可能涌现一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所以,世界上著名的综合大学,都建有艺术学院(系)。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就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总之,我们认为,就一个国家来说,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形成一种互补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特色是什么?

答:在筹建艺术学院的五年当中,我们举办过多次专家论证会和座谈会,征求校内外专家对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科规划的意见。其中,2005年5月29日的专家论证会对我们启发最大。这次专家论证会我们邀请的都是国内艺术学方面的权威学者。

论证会使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考虑艺术学院学科规划的着眼点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现实的需要(我们中国的需要),二是自己的条件(包括传统和优势)。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去重复单科性艺术院校的做法或照搬国外的做法。那样的思路不可能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我们对艺术学院学科发展的方向确定了以下五点:

(一)、根据北大的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发挥北大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优势,着重培养艺术研究、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的高级人才;专家们指出,“现在最缺的是高层次的艺术理论人才,北大就应该搞这个,要抓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影视学,因为艺术理论要靠文史哲,要靠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这方面北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专家们认为,这应该就是北大艺术学院的方向,也就是争创一流的目标。(二)、发挥北大的人文优势,选择若干要求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实践类专业,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专业艺术家;(三)、发挥北大多学科的优势,更多地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四)、注意培养中国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研究人才;(五)、着重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上五点,可使艺术学院保持适当规模,同时最主要的是能够适应现实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并发展北大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和专业艺术院校简单重复。

问:你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发展的前景怎么看?

答: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有所削弱,它带来的消极影响至今还能感受到,主要是专业基础和教师队伍都还比较弱。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走进21世纪的时候,北京大学发展艺术教育和推进艺术学科的建设,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第一,刚才说了,从历史上看,北京大学有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传统是一种资源,传统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和财富,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就有可能站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高度,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优势。

第二,北大的文化背景和学科环境,可以给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的建设提供多学科的支持。同时,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理工科院系,也有许多学者从事艺术研究或者从事和艺术有关的研究,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外语学院以及物理系、数学系等等院系,都有许多这样的学者。这些学者是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整体力量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眼光,因而极有可能为艺术学科建设增添新的生长点。

第三,北大拥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大学者。老一辈的学者不用说了,大家都熟知。90多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一直关心艺术学科的建设。李政道先生每年都有一段时间住在北大,他也一直提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们两位这次都为北大艺术学院的成立题了词。

这是老一辈的学者。我们还要看到,北大的新一代的大学者正在成长。这些大学者,无论是老一辈的还是新成长的,对于一所大学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北大已生活了50年,我深深感到,正是这些大学者、大师的存在,构成了北京大学的一种人文环境,一种精神氛围。

一所大学有没有这种环境和氛围,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个人生活在北京大学的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一种崇高感,一种使命感。这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会鼓舞和推动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开拓新的境界。

第四,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得到了兄弟院校和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北大开设的美育和艺术学精品讲座,请了我们国内的许许多多艺术大师来讲演。我们还聘请了一大批艺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校聘艺术家。

在今天的大会上,许校长将会给他们颁发聘书。这是北京大学的一件大事。这一方面说明兄弟院校的学者和艺术界的朋友们对北京大学的无限关爱和支持,另方面,也说明北京大学依靠整个艺术界的力量来办好北大艺术学院的方针。

以上我说了北京大学发展艺术教育和推进艺术学科建设的四点优势。正因为有这些优势,我们对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我们深信,北大艺术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加强北大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营造北大校园的浓厚的艺术氛围,对于北大推进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都将会发挥自己独特的、别的院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的日期定为1月11日,有什么讲究吗?

答:这是因为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的诞辰。以后每年1月11日我们纪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同时也是纪念蔡元培先生的诞辰。这会提醒我们继承北大的传统,加深我们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标志是一个凤凰的意象,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 这个凤凰的意象来自汉画像石。它象征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华彩飞腾,生生不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永远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附:叶朗教授简介

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专业。1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至2001年同时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所长。

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

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学体系》、《胸中之竹》、《欲罢不能》等。是《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总主编。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为“中国美学史的课程建设: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