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国孙龙珍 孙龙珍民兵班:献身国防不言悔美在戍边第一线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是我放牧的地方,这里是毛主席给我指定的战斗岗位……”9月5日,巴尔鲁克山腹地,小白杨哨所山下的孙龙珍烈士墓碑前,悠扬的歌声传来,身着迷彩服、英姿飒爽的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民兵班的女民兵们伫立碑前齐声合唱。
“今天带着新兵来为孙龙珍烈士扫墓,并教她们唱《孙龙珍赞歌》,这是民兵班每一个战士的必修课。”孙龙珍民兵班班长杨千惠说。
苍山无言,江河有声。美丽的塔斯提河水从烈士墓前奔腾而过,低声诉说着孙龙珍烈士的故事:一六一团位于巴尔鲁克山国境线旁,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兵团职工白天放牧、劳动,夜晚轮流站岗放哨。1969年6月10日傍晚,前苏联挑起事端,绑架了一六一团牧一队(现十二连)正在放牧的职工张成山。
消息传到连队,职工们义愤填膺,不顾一切冲到事发现场,要救回张成山。怀着6个月身孕的女职工孙龙珍拿起铁锹和战友们一道赶来。就在这时,对面前苏军的暗堡里,射出密集的子弹,子弹洞穿了孙龙珍的身躯,她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9岁。
1969年,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孙龙珍民兵班”成立。1992年,该民兵班受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的正式授旗,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在边境一线戍边守防、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成建制的女民兵班。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40多年来,一茬茬女民兵传承着“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戍边强边、永不退役,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扫完墓,民兵班的战士们并没有就地回转,而是继续向前,来到了中哈边境的206界碑前,像往常一样,她们与边防官兵一道加固铁丝网、巡查边情……杨千惠告诉记者,孙龙珍民兵班担负着127公里边境线的巡逻执勤任务。
这里环境复杂,长途巡逻要翻越几座大山。夏天路上布满了骆驼刺和梭梭草,沾在衣服上、刺入肌肤无比痛痒;冬天她们要在齐膝深的雪中一步一滑、艰难前行,身上经常跌得青一块、紫一块,还常常会掉进雪坑、遭遇暴风雪……面对困难,女民兵们从没退缩过,坚持每月配合边防官兵进行一次长途巡逻,每年到边防部队进行一次冬季联防联训。
去年年底,民兵班正与边防官兵进行联合执勤,突遇暴风雪,带队的边防官兵说“:风雪太大了,你们先回吧!”“遇到危险绕道走,不是龙珍班的兵。”孙龙珍民兵班战士没有一个离开。
40多年来,孙龙珍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万多头(只);孙龙珍民兵班先后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先进单位”,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
荣誉加身,民兵班的战士们并没有丝毫骄傲,而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翻开民兵班训练计划表,周拉动、月演练、季联训……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在营区进行基础训练,民兵班还经常前往山岭险峰、丛林河沟进行编组、协同、支援等要素训练,既练体能技能,又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这是兵团人的特色。除了集体军训、学习、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外,民兵班的战士们还担负着两座温室大棚蔬菜的种植、300亩山楂林的管护、孙龙珍烈士纪念馆解说等任务。
“在家里从来没干过活,来到这里,学会了做饭、种植大棚蔬菜、采摘红花,回到家,父母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民兵班战士高杨说。
近年来,慕名而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者越来越多,孙龙珍民兵班要求民兵战士人人会唱《孙龙珍赞歌》、人人能独立担当解说员。
2004年6月,孙龙珍民兵班爱国主义教育边境行活动拉开序幕。12年过去了,从巴尔鲁克山腹地到塔尔巴哈台山脚下,从额敏河畔到巴依木扎草原,从高山哨所到田间地头、中小学校、职工家庭,处处留下了孙龙珍民兵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足迹。
“去年有个70多岁的老爷爷来参观,听了我的解说,泪流满面,爷爷哭,我也哭,烈士的故事每讲一次,我们就被感动一次。”杨千惠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让更多人了解孙龙珍精神,了解兵团,让更多有志青年来兵团扎根。”
民兵班的战士都是“90后”,年龄最大的才25岁。每年4月上山,11月底下山,期间不能外出,不允许化妆,不能玩手机,一身迷彩装一穿就是大半年。远离繁华的姑娘们在大山深处终日与牛羊为伴、与林木为友。
“这样的生活不枯燥吗?”记者问。
“每天要训练、做饭、管理大棚蔬菜、参加连队劳动,忙碌而又充实,从来不觉得枯燥。”民兵班战士雷婷说。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生,我从不后悔选择了孙龙珍民兵班。能为祖国边防贡献力量,我的人生有着另一番精彩,这是我一生的财富。”杨千惠说。
“稍息、立正、齐步走……”当太阳渐渐西去,民兵班的训练还在继续--夕阳的余晖里,她们是大山深处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