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称赞谁的风采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泰戈尔称赞谁的风采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文历史
核心提示:凌叔华的风采得到客人们的赞许,泰戈尔向徐志摩称赞,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凌叔华成功进入新月社的圈子,新文华圈子里汇集了徐志摩、陈西滢这样的年轻才子精英,又有胡适这样有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更加适合凌叔华。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3月2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今天我们将会继续讲述民国名媛的故事。1989年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乘搭从伦敦飞往北京的航班,回到了阔别42面的家乡,她就是在绘画和文学上兼有所长的民国名媛凌叔华。
70多年前,适逢清末民初,国内局势动荡,凌叔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主持过北平最早,也是声明最响亮的文化沙龙,康有为、齐白石、泰戈尔等等,都是她的座上宾。
清末语言学第一人辜鸿铭是她的英语启蒙老师,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周作人呢是她的文学导师,而鲁迅称她是高门巨族,并且亲自为她的新书作序,胡适为她的婚姻出谋划策,徐志摩逝世之前,曾经把自己最私密的日记,交由她保管,那么当年的民国少女究竟是如何走出闺阁,将自己与这些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呢?她是如何成就了这最璀璨飞扬的青春岁月呢?
解说:作为一代民国名媛,凌叔华最肆意飞扬的时代开始于1923年,那年9月,是古都北京最美好的季节,这位燕京大学23岁的大三女生,略显冒昧的给一位在校园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特聘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这几年来,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三国文上,但是想找一位指导者,所以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做一个学生,此人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周作人,他的名声曾一度高于他的哥哥鲁迅。
陈学勇:她曾经明确的跟周作人讲过,现在女作家太少了,女性能写作的不多,就是她一是要为女性争一个名分吧,而且在这之前她也曾经在《晨报副刊》写过文章,明确说,对有些人批评女性,不参加文化活动啊或者那个,她就表示强烈的那种反感,。
解说:进入燕京大学之前,凌叔华就读于天津直隶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那是中国第一所工办女校,邓颖超、许广平等也就读于此,1919年,她们都曾走上街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从那时起,凌叔华就有了要做一名女作家的念头,事实上,在五四运动之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女作家的存在,她们被统称为才女,而出身则两极分化,或者是名门闺秀,或者是风尘女子,但无论如何,都是男性社会的装饰品,但五四运动之后,女作家群体开始渐渐浮现在文学舞台上,凌叔华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舒乙:当时女大学生都非常少,只有男校,好不容易出来一个要专门注明这是女校,那么女校的毕业生非常少,所以当时女性能成为知识分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当然成为非常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就更少了,所以这些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而且呢,知名度很高,那么男作家对她们也都是众星捧月啊。
解说:凌叔华早就看清楚自己作为女性的优势,当她在给周作人的信中,表明女学生身份时,周作人面对一位楚楚可怜,又有才气的女子,很快就给予十足的绅士风度和保护小辈的师友情怀。
陈学勇:就是周作人回忆,她寄了一叠文告给他,那就可想而知,既然周作人也比较认真,刚才讲了,还是很热心辅导她的。
解说:周作人先把凌叔华的一篇长篇小说推荐给《晨报副刊》,当时的主编孙伏园是周作人的好友,三个月后小说发表,这成为凌叔华的处女作,从此,凌叔华开始接二连三,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正式开始作家生涯,晚年,凌叔华回忆她的创作生涯,追忆周作人曾给予的热情提携,她说,那完全是望子成龙的态度。
舒乙:凌叔华当时名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鲁迅先生给她写序,她有两本这个短篇小说集,是一开始的《小哥儿俩》这样的文集,鲁迅先生写序,这个就是鲁迅先生格外地器重她。
解说:在周作人的提携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凌叔华已经在《晨报》上发表了五篇小说与散文,并且与鲁迅、孙伏园等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实现自己从女学生到文艺女青年的转变。
紧接着,她将通过一场茶会,最终使自己在文化圈声名大噪。1924年4月,一艘邮轮缓慢靠近上海码头,甲板上一位花白胡须的七十老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此时,码头上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翘首以盼,未来的一个月间,他将作为翻译全程陪同大师,泰戈尔访华团一行人一路讲学,从南京到济南,最后抵达北京,这张照片中,泰戈尔在天坛演讲,一边站着林徽因,另一边站着徐志摩,而此时的凌叔华,还是一名席间倾听讲座的学生,但她不久将反客为主。
韩石山:泰戈尔访华在中国,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极为轰动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是轰动朝野,无论政府要员,还是下边的著名的民间的文化人都参与进来了。
能参加进来的,实际上就等于是进入了一个主流的文化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解说:当泰戈尔一行人来到燕京大学,她果断向访华团中的一位画家兰达波士发出邀请,参加由齐白石等中国画家组织的聚会,泰戈尔一行人欣然赴约,而聚会的地点正是在凌叔华的家中。那凌叔华这位年仅24岁的女学生,何以能在家中举办如此高规格的茶会呢?
史家胡同,在紫禁城东边不远处,是北京一条人人都知晓的著名胡同,在这里,曾居住过诸多历史文化名人,从史可法、赛金花到章士钊、华国锋、乔冠华等,在上个世纪初期,这条胡同住着一户显赫的家族,家的主任便是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
陈小瀅:这个是我的外祖父,一个是清朝的时候,一个是民国了,一个是穿着那个清朝的那个衣服,一个是民国以后,穿着外国礼服,不是嘛,直隶副布政使,就是算是河北的副省长,那个意思,那个这儿他是顺天府府尹,就是说北京市长。
解说:凌福彭是广东番禺人,1985年赴北京赶考,成为全国排名前五名的进士,那一年他的名字与康有为等其他同一届进士一起被刻在了北京孔庙的石碑上。
凌叔华的童年,就成长于史家胡同这座高门巨族的大宅里。
舒乙:中国的作家没有穷人,应该这样界定,解放区的咱们不说,我说的是五四的那一批,国统区的成名的作家,没有穷人出身的,就起码是有一点钱可以上学吧,所以这样呢,她们的出身一般来看都是比较高的,那么其中冰心先生,凌叔华先生,林徽因先生,这都是上层职员,或者是贵族出身的人。
解说:1924年5月,晚春,在凌叔华的主持下,泰戈尔访华团与陈师曾、齐白石等中国画家,齐聚于凌府的后花园,徐志摩和陈西滢陪着泰戈尔前往,丁西林、胡适、林徽因等人也去凑了个热闹,此次凌府没有准备酒饭,而是别具心裁地备下数百枚新鲜玫瑰,紫藤花饼,还有家中小磨磨出的杏仁茶,凌叔华的风采得到客人们的赞许,泰戈尔向徐志摩称赞,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凌叔华成功进入新月社的圈子,新文华圈子里汇集了徐志摩、陈西滢这样的年轻才子精英,又有胡适这样有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更加适合凌叔华,不久,她成为由徐志摩任主编的《晨报副刊》,由陈西滢任主编的《现代评论》力捧的女作家,从此迎来她人生中最辉煌的时代,然而,就当凌叔华在京城文化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之际,一场舆论的风暴,也即将降临。
陈晓楠: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被鲁迅骂过的人不少,其中被骂的最惨的呢,当属时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陈西滢,起因很简单,陈西滢在其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抄袭与剽窃》一文,大意是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涉嫌抄袭日本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其实这也不是陈西滢自己的观点,而是将其他学者的观点刊登出来,但这确实让鲁迅大为光火,随即在《语丝》上刊登《不是信》一文,加以反驳,对于鲁迅的反击,陈西滢并没有回击,此事算是告一段落,然而谁成想,不久,这件事儿将为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之间的大论战埋下伏笔,而凌叔华未来的人生轨迹,也将随之彻底扭转。
解说:自从邀请泰戈尔喝茶之后,凌叔华就与新月派的一众文人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在她写给胡适的信中写到,我想你也不高兴有先生二字,所以去了,请恕大胆了。
从此,她就亲密地直呼胡适为适之,胡夫人为冬秀姐。
陈学勇:实际上她知道胡适的影响,胡适的作用,她有好多事情还得依靠胡适,比如她妹妹到美国读书,就请过胡适帮忙,她以后丈夫,种种事情都离不开胡适,她知道胡适是一个大靠山。
解说:徐志摩也把凌叔华视为红粉知己,与她通信成为徐志摩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说也怪,我的话匣子,对你是开定了,管你有没有兴致听,我从没有说话像对你那么流利。
没过多久,徐志摩就将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装箱积存于凌叔华处,其中包括他与林徽因互往的信件,因为那时他已经开始与陆小曼在一起,便不方便留在身边,与此同时,徐志摩好友,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陈西滢,也对凌叔华展开追求。
陈学勇:陈西滢也是一个,长相也许不一定赶得上徐志摩,但是那种北大的,文学教授的地位,跟当时主编《现代评论》杂志的那种成绩,应该讲还是很符合,凌叔华的一种理想的。
解说:然而,就在凌叔华在北京文化界如鱼得水之际,她的恩师与恋人之间却爆发了一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场大论战,凌叔华无意间被卷入风口浪尖。
陈学勇:因为涉及到一场纠纷,那就是在现代文学上很有名的语丝派跟现代评论派的一场论战,这就是语丝派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那么现代评论呢主要是陈西滢,当然还有其他,像徐志摩啊、李四光啊。
它当时起因就是因为女师大的学潮。
解说:1925年春天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正酝酿着一场驱逐校长杨荫榆的风波,当时教育总长章士钊不满女师大民主开放的思想学术氛围,趁机免去许寿裳的校长职务,邀请从美国回来的杨荫榆继任,杨荫榆强调秩序、学风,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过问政治活动,反对学生上街游行,这使得她与进步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计划,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而鲁迅的学生许广平,正是这场学潮的骨干和组织者。
两个月后,1925年3月12日,59岁的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约有74万民众前往致祭,女师大的许多女生想去参加孙中山的追悼会,但是遭到了杨荫榆的阻拦,这终于成为女师大“驱杨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但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包庇下,“驱杨运动”的初步结果却是许广平和刘和珍等6人被校方开除,在开除令里,许广平被斥为害群之马,女师大的老师鲁迅坐不住了,他的语丝派站到学生一边,批判杨荫榆及其背后的北洋政府。
陈学勇:鲁迅跟周作人都是站在学生这一边的,那么陈西滢就觉得,这些老师们支持学生过火呢,觉得不妥当,也写了文章,于是引起了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解说:鲁迅和陈西滢之间本就有嫌隙,一番文坛恶战就此掀起,双方皆为杂文高手,彼此文章都互相刺伤,这件事本与凌叔华无关,但由于她正和陈西滢交往,《语丝》的一些文章,还是将她卷入其中,称她为《晨报副刊》画的刊头涉嫌抄袭国外画家的作品,当时周作人任《语丝》的主编,凌叔华向其求助,周作人委婉拒绝了。
凌叔华对老师有些失望,而陈西滢在《现代评论》上对凌叔华的声援,也让二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凌叔华和陈西滢虽是自由恋爱,但为了顾及父亲的颜面,1926年,凌叔华拜托家族中一位有身份的兄长以及胡适等人向父亲说项,当年7月,她稳妥体面地嫁给陈西滢,还从父亲那得到一笔丰厚的嫁妆。
陈小瀅:主要是就是我外祖父的后花园,这一部分就给了我母亲,作为她的嫁妆,是这样的,干面胡同是他们我外祖父他们的,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就结婚以前都住在干面胡同。
解说:如今坐落于北京史家胡同24号院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曾经是凌府的后花园,凌家的文化沙龙大多在这里举办,凌福彭将这座后花园连同这里的99间房当做嫁妆,送给了女儿凌叔华。
然而这对新婚夫妇在这座大院里并没有居住太久,随着语丝派与新月派论战的日益恶化,陈西滢在北京有些呆不下去了。
舒乙:因为当时鲁迅先生的威望太大了,恨不能就是他说一句话,那个人就倒霉一辈子,有点这个味道,所以后来陈西滢呢就在北京呆不住,所以他就到武汉大学,去当文学院院长,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大人物,那么就等于凌叔华呢就跟着他到武汉,她自己也教书,这样等于躲开了鲁迅。
解说: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论战前后持续了两年之久,在此期间,鲁迅的日子也不好过,1926年3月18日,爆发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学潮的“三一八惨案”,当场死亡47人,伤200人,《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惨案发生后,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批判段祺瑞政府,结果不久,他的名字就出现在政府通缉名单上,斟酌之后,时年8月,鲁迅决定与许广平离开北平这个是非之地,这场论战终以鲁迅前往上海,陈西滢奔赴武汉而告终。
而凌叔华在京城最为风光无限的青春岁月,也随之落下帷幕。
陈晓楠:1936年10月上旬,武汉还没有褪尽暑气,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依旧妖娆,一天下午,一位来自英国的青年教师朱利安贝尔,走进了一栋位于半山坡树木掩映的小楼,这里正是陈西滢和凌叔华的家,而此时,已是这对夫妇在武汉大学的第八个年头,事后,朱利安在给母亲的信中如此说,整个下午,我都和文学院院长一家呆在一起,有他的妻子和六岁大的女儿,我们的谈话方式很愉快,简直是内地的剑桥。
然而,那天下午在座的几位当事人都无法预料,这位年轻的英国人,将在珞珈山发生一段浪漫的情事,而这段情事的女主角呢正是院长夫人,凌叔华。
解说:初到武汉,凌叔华继续文学创作,素材来源大多是当年在京城生活的经历,她将稿件寄给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杂志,获得不错的反响,两年后,陈西滢接替辞职的闻一多,成为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作为家属,凌叔华并不能担任教职,此时,二人已经搬入远离闹市,风景俊秀的珞珈山,虽然充满诗意,但凌叔华时常觉得,这里乏味的像一座坟墓。
陈学勇:原来北平有胡适在那里,徐志摩在那里,陈西滢啊,叶公超啊很多,梁实秋啊,他们所谓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那个文化圈呐,后来更加由于复旧派的卷土重来,迫害那些新文华的战士们,纷纷包括鲁迅在内纷纷南下,他们又到了武汉,武汉那个地方,从文化这个角度,不能讲沙漠嘛是个边缘地带。
解说:1935年,是凌叔华步入文坛的第十年,这一年她成为《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的主编。
陈学勇:那个是全国影响也蛮大,因为她利用她丈夫等等的关系,向全国各地,约了很多名家的稿子,女作家就包括陈衡哲,男作家里,那沈从文就不用说了,包括巴金,所以当时武汉还从来没有出现这么好的副刊。
解说:也就是这一年的秋天,一位来自英国的年轻诗人朱利安贝尔,进入凌叔华的世界,对于这位远方来客,起初凌叔华极尽地主之谊,陪他买生活用品,挑选窗帘,布置宿舍,很快,朱利安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她是一位官员的女儿,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小说家,她是我见过最迷人的小家伙,我会让她爱上我。
陈学勇:朱利安贝尔,这个大家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很大的了,他的妈妈是画家,是英国很有名的一个画家,他姨妈就是名气更大了,就是沃尔夫,弗吉尼亚沃尔夫,是世界级的大作家。
解说:女方的寂寞,南方的猎奇,使得朱利安追求凌叔华的过程异常顺利,不久他们就密谋去北京幽会,住在离史家胡同不远的一个德国旅馆,一起游遍故宫,北海、颐和园,这次幽会远离武汉,但已经半公开化,很快,女作家和英国诗人的绯闻,在武汉大学传得沸沸扬扬,陈西滢也终于得到消息,他理智的提出三个方案,一,协议离婚,二,分居,三,与朱利安断绝往来,破镜重圆。
考虑到离婚将带来的负面效果,凌叔华理性地选择回到朱利安出现之前的生活轨道。
陈学勇:陈西滢,用他女儿后来讲的话,爱才,就是不管怎么样,凌叔华是很有才华的,确实很有才华,画也非同寻常,小说也名垂史册,他不忍心就丢失这么一个才女。
解说:朱利安与凌叔华分手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37年7月,在中国卢沟桥枪响后的第十一天,就战死于西班牙前线,临死前他喃喃自语,我一生想两件事,有一个美丽的情妇和上战场,现在我都做到了,诗人结束了他浪漫的一生,却给凌叔华的婚姻留下无法愈合的裂痕。
陈学勇: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凌叔华才带着女儿陈小瀅到英国去跟丈夫聚会,所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但这个再也没有回来指的是作为侨民旅居在国外,像中间到了建国以后,1959年以后,还回来过几次。
解说:1946年,凌叔华携独生女陈小瀅几经辗转,前往英国伦敦,投奔在那里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陈西滢,之后,凌叔华写作,办画展,到新加坡讲学,但与丈夫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虽然他们最终白头到老,但在陈小瀅的记忆中父母在家中鲜少交谈,直到1970年陈西滢去世,最后十几年间,他们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
陈晓楠:1989年冬天,凌叔华意识到漫长一生,所剩之路不长了,此时她几乎不能行走,但还是决心启程回到北京,回到她的出生地,了却最后的心愿,1990年春天,凌叔华在北京医院度过九十大寿,然后在舒乙的帮助和陪同之下,与女儿去了北海和史家胡同,曾经作为嫁妆的99间房已经住满了居民,仅留下来比较完整的院落,成为一所幼儿园,小朋友们列队欢迎这位远道而来,不能下地的老奶奶,凌叔华搬进这座大院,也正是这般大的年纪,她絮絮呓语,妈妈正等着我吃饭呢,这是一代名媛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微笑,6天之后,她彻底走完了人生了旅程,明天,我们将会走进另外一位名媛的世界,她可谓是民国时期最有故事的女子,据说她才高八斗,也倾倒众生,兼具风采与文才,柔情与豪情,胡适说,她是旧时北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她究竟是谁呢?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