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不放走薛其坤 记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追求极致 不负使命
35岁成为正教授、不到42岁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许多人眼中,今年51岁的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是个成功者。
但,他的人生经历并不平坦:考了三次才考上研究生,读硕士读博士也很不顺利,花了7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和工作期间,更是面对每天7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的残酷考验。
这种困难、不顺利的状况持续了十多年,薛其坤也以常人难以忍受的毅力坚持了十多年。就是在这种充满坎坷和艰难的工作生活中,他学会了做国际一流的科研,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013年3月,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前的1880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薛其坤的团队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这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效应,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为了这一发现,他们在实验技术等方面积累了近20年。
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他们生长和测量了超过1000个样品,一次次的生长、测量,一次次的不顺利、调整,再生长、再测量……他们争取把实验的每一步、每一步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把实验技术用到它的极限。他们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克服一个困难,向目标推进一步。工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种顽强的坚持和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他们慢慢走向了成功。
在超导研究领域,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发展了低温分子束外延材料生长技术,2004年观测到量子尺寸效应导致的超导温度的量子振荡现象。该成果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薛其坤因此获得201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和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最近3年,薛其坤研究团队首次把分子束外延技术用于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发现了一类全新的低维高温超导体系,使界面超导成为高温超导领域的一个全新研究热点,引领了国际学术研究方向。
近年来,薛其坤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量子调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主持了国家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任务。在拓扑绝缘体、低维超导和纳米科学等三个物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上,他的团队的研究水平已居于世界领先行列。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薛其坤一直秉持着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他始终追求实验数据的严谨性和实验的精确性,并常常教导学生:“要获得本征的实验数据就离不开高质量的样品和精密的实验技术,因此要不惜花大力气和投入大量的时间制备高质量的样品、发展尖端实验技术,这样就不能急功近利。”
1999年回国至今,他已指导博士后12位,其中有6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培养了近50位博士,其中有两人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两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3人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计划”、两人入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
回国十几年来,薛其坤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期和周末,每天平均工作15小时,每年的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远超过花在儿子身上的时间,儿子有时想见他一面都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