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少将 陈锦华: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
当有的教师沉迷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时,他在思考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当有的教师潜心提升自身素养时,他在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状态。他就是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副校长陈锦华。
“他从枷锁中走出来。”
——《拯救日记》
2009年3月的一天,六年级学生飞飞(化名)被母亲用铁链锁在家中。陈锦华得知后,担心不已。一个特殊家庭的特殊孩子,父亲(继父)出国打工,母亲两耳失聪。年纪小小的他染上偷盗、沉迷网络游戏等恶习。母亲独自一人照顾孩子,打过,骂过,不起任何作用。母亲无奈将孩子锁在家中,不让其外出。可孩子却偷到钥匙,破门而出。
如何拯救孩子,挽救这个家庭?责任心,让一个与孩子毫无关系的学校校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特殊的拯救行动中。陈锦华在寒夜中寻找着孩子的下落,他带着蓬头垢面、满身恶臭的孩子到浴室洗澡,他掏钱给孩子买来干净的衣服,还买了早餐。他放弃午间休息亲自为孩子补课,护送孩子安全回家。
飞飞并不领情,依旧我行我素。陈锦华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苦口婆心做工作,请家长给孩子时间空间,请周边邻居关注孩子动向,请社区民警加强监护。陈锦华用一年多的时间,对飞飞家访、教育。这期间,他写下两万多字的关爱日记。他的《拯救日记》被学校印成小册子,被广大教师传阅、学习。
“我长这么大,没遇到过像陈校长这样的好人。”
——孤儿小霞(化名)姑妈的访谈
小霞是个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无法忍受贫穷离家出走,当她到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又因病离世,身世凄苦的小霞,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被寄养在六十多岁的姑妈家。
家境贫寒,缺少母爱,又瘦又小,寡言胆怯,成绩低下的小霞,在上六年级的时候,陈锦华成了她的“教师妈妈”。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他从折衣叠被开始训练;为了提高孩子成绩,他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辅导功课;为了克服孩子心理的胆怯,他指导她大声读书,找小伙伴结对交流。
在生活上,小霞的学习生活用品、课外书籍不足,他掏钱给孩子买;节假日,他还将孩子带到家中生活;他让爱人陪孩子逛街、游览、购物;他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到亲戚家做客;大家都说小霞像他的亲女儿。小霞的姑妈非常感激,逢人就说:“长这么大,没遇到过像陈校长这样的好人,真是个活菩萨呀!”在爱的教育下,小霞脸有笑容,学有成绩。
经过陈锦华三年多无私的帮助,小霞顺利考入大学。虽然小霞离开了学校,但陈锦华的关爱行动没有停止。每年寒暑假,孩子会回到母校向陈锦华汇报学业。每年春节,陈锦华总要尽“妈妈”的责任,看望孩子。
小霞是幸运的,学校许多孤贫孩子是幸运的。一个个特困生都得到他的支助和关爱,他们在浓浓爱意中健康成长。
“放大‘教师妈妈’的群体效应,做强‘教师妈妈’品牌。”
——《情系“儿女”——泰东实验学校“教师妈妈”家访日记集》
当孤贫、留守、流动、残疾等特殊群体儿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对象时,像陈锦华一样的“教师妈妈”在泰东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作为“教师妈妈”团队组织者,陈锦华把关注的热点聚焦到群体效应。2008年,他牵头组建“教师妈妈”团队。现在,该团队已经由最初的36人发展到85人。
为了做强品牌,他和广大教师谈体会,话人生。《以“博爱”精神引领大爱行动》吸引众多男教师加入了团队;《让教师“爱”得更真诚、更深沉》启迪“教师妈妈”更好地关爱“子女”;他组织发起“圆梦微心愿,我来帮实现”孤贫、留守、单亲、流动、残疾等儿童的微心愿公益认领活动,得到教师们广泛响应。他带领“教师妈妈”团队,主持开展《“教师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策略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陈锦华把“教师妈妈”的情怀带到社区教育工作中,在2014年度的“农村妇女网上行”项目培训中,他无私奉献,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主动开展工作,为三市三区教育、妇联的领导及农村妇女提供培训指导,出色完成省级首批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