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曾琴书 琴书泰斗关学曾昨晚辞世德艺双馨终身成就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琴断书未尽 他曾以学.民.众.文.化.颂.先.进.公.仆10个字为徒弟取艺名关学曾,满族人,1922年生于北京,北京琴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今年9月,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首次增设的"终身成就奖"以及北京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楷模"称号.他自幼学唱"单琴大鼓",后对之进行唱腔改良,将其发展成为"北京琴书".他嗓音洪亮.甜润,吐字清晰;演唱时,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唱变化水乳交融;善于表演.他长于揣摩观众心

    琴断书未尽 他曾以学、民、众、文、化、颂、先、进、公、仆10个字为徒弟取艺名

关学曾,满族人,1922年生于北京,北京琴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今年9月,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首次增设的“终身成就奖”以及北京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楷模”称号。

他自幼学唱“单琴大鼓”,后对之进行唱腔改良,将其发展成为“北京琴书”。他嗓音洪亮、甜润,吐字清晰;演唱时,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唱变化水乳交融;善于表演。他长于揣摩观众心理,往往是开门见山,唱上几句就能把观众“抓住”。

关学曾不但能演唱,而且长于创作,他演唱的曲目大多由自己编制。自他14岁初次登台至今,已演出2万多场,创作作品1000多段。他的创作,内容与时俱进,从中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1986年起,他在家办起北京琴书讲习班,凡愿师从于他、学习这门艺术的青少年,关学曾都义务教授。从中,关学曾发掘了一些“好苗子”,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北京琴书”发扬光大。他曾为徒弟取艺名,其10个字的顺序为:学、民、众、文、化、颂、先、进、公、仆。

    “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今后,这段电影《有话好好说》中让观众认识了“北京琴书”的经典旋律将随着演唱者关学曾的离去而成为永久的回忆。昨晚8时50分,有“琴书泰斗”美誉的关学曾在北京友谊医院病世,享年84岁。

关少曾是关学曾唯一的子女,由于母亲早逝,多年来他始终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对于父亲的去世,他很后悔,也很自责。“我一直很注意他的肾衰竭,甚至每天写好食谱交给保姆,但却忽略了他的支气管炎。”作为北京儿艺的演员,他虽没有子承父业,但却一直是曲艺的忠实拥趸,“我四五岁时就给父亲打扬琴伴奏过,后来除了琴书外,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我都能静下心来听,还策划过‘北京琴书唱北京’活动。

”父亲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不保守,思想观念新,“记得以前我曾经给他做了加电声的MTV,他看了以后觉得很好。

”从7月17日转到ICU(重症监护室)病房至今,家人始终没有机会近距离照顾关老,为了给他解闷儿,关少曾为他准备了小录音机,“清醒时他不断在听自己以前的录音,有的时候他昏昏沉沉,但只要一放录音,他马上就有反应,这些天,我用过的废电池有半个口袋。”

很多年轻观众是通过《有话好好说》认识北京琴书的。关少曾回忆,“当年是臧天朔推荐父亲演唱这段插曲的,为此,父亲反复观看影片、揣摩人物。这段演唱是他自己创作的,记得当时进棚录音是一遍通过的,唱完之后,张艺谋导演带头为父亲鼓掌,他说‘我以前不知道北京还有这么好的曲种,您的演唱为影片增色不少’。”

作为为数不多的技艺与人名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关学曾的离去,为北京琴书留下了太多的身后话题。关少曾说:“父亲一直为继承人担忧,当他还是市人大代表时就提议过要培养继承人,市里也很支持,表示无论在哪里发现适合的人才都可以到北京来。有一阶段父亲每周六都会在家里开班,目的就是寻找弟子,学完还管一顿炸酱面。虽然现在的继承人中有的年岁大了,有的技艺还不是特别精,但我相信琴书这门艺术不会失传。”

关少曾的手机铃声一直是父亲在《有话好好说》中演唱的那段《赔电脑》,但是现在,这段旋律却成了他对父亲的追思。

河北三河的王树才是关学曾的关门弟子,也是最被看好的徒弟之一。从农民的儿子到北京曲艺团的演员,他的人生因为关学曾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关老住院期间,他一直陪伴在老师身边,谈到关老的点滴往事,他几次哽咽最终也没有说出口,只是表示自己作为为数不多的继承人,一定会把琴书技艺传承下去。

昨晚,北京市曲协秘书长贾德丰也赶往医院,他表示,“琴书是北京的绝活绝艺,是一门既朴素又有味道的艺术,如同北京的炸酱面一样让人吃不腻,是抹不掉、替代不了的民间艺术。关学曾之于琴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无古人是因为关老是创始人,后无来者则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像模像样的继承人。

他走以后,琴书的发展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课题。原本10月7日的幽默艺术节闭幕式是祝贺关老获得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和北京市文联德艺双馨楷模称号的演出,但是现在,我们决定取消原定的晚会,改为于10月中旬举行缅怀追思关老的大型座谈会。”